正規軍幹不過遊擊隊

2016-08-16 23:43:48

這種狀況在一些名校尤甚,在提倡教學自由化、自主學習的背後,正是教育組織管理體制松散弱化甚至病態的表現。最為常見的一個細節是:計算機學科 實驗、項目設計等多以課後作業的形式出現,極少在課堂上完成。這樣可能助長學生的惰性,扼殺獨立思考的能力,看似是學生執行力方面的問題,實則為教學組織 原則問題。人生而懶惰,根源在管理,不在學生自身。

“選擇課後完成也是無奈之舉,多數院校還達不到課堂人手一臺計算機的硬件配置,所以操作隻能留到課後”,吉林大學一位高校計算機教育者表示,“硬”條件決定瞭高校教育中理論和實踐往往難以兼顧。

高校教育日益渙散的組織問題無疑為日後埋下隱患。拋開教學組織管理,課程組織與安排也讓不少學生感到不解。“大一公共基礎課,大二專業理論課, 大三上機應用,大四社會實踐。就不能把課程編織得緊密、合理一點嗎?”孟誠清晰地記得,大三去做VB和C++上機的時候,每天要帶著大二的教材,“忘得差 不多瞭才搞上機,以前學那些理論知識有什麼用?”

對於絕大多數學生而言,大四時學校組織的企業實習是接觸企業需求的主要途徑,但不少高校計算機專業學生的企業實習往往流於形式,一般1~2個月 就草草結束。而記者瞭解到,公司中一般實際操作的項目設計,從前期的構想提出、協作溝通到後期的研發、測試,全流程往往有三個月甚至更久,一些學生可能在 實習期一個項目都沒有做完,這樣的企業實踐有什麼指導意義?更為現實的情況是,多數學生以在校實習的身份進入企業,並不能接觸到項目設計這些核心區域,隻 能做一些與IT無關的零活,與實踐無益。反觀培訓機構,學期一般為8~9個月,全程模擬企業環境,“我們要求學員課前打卡,著職業裝。”周邊因素的跨度較 小也是培訓學員入職初期容易適應的主要原因。

“培訓機構和高校教育最大的不同是組織模式,高校以人為教育單位,培訓機構以小組為教育單位,這對技能及協作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徐冰曾在吉 林某計算機培訓機構擔任講師多年,每招收一批新學員,他首先會按照學員能力、基礎,甚至性格進行劃分,2~3人為一個項目組。“一來模擬實際項目開發的真 實環境,二來通過學員間的協作互助,可以解決一些我們老師難以觸及的問題。”而高校教育,則強調以人為本,即推崇個體學習、個體能力。在企業的實際工作 中,團隊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這與高校的教育理念再一次發生碰撞。

除瞭計算機專業教育,面向全員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教育同樣積弊已久。北師大一位公共計算機課老師對記者表示,大一新生的計算機能力梯度較為明顯, 需要進行分班考試,因材施教,設置不同層次的課程供學生選擇。但經過2006、2007兩年的嘗試後,發現針對性教育在組織層面頗為繁瑣,不得不於 2008年放棄。一來受困於師資力量不足,同一學科難以開設多門課程;二來始終缺乏一套考核評判細則,在仍然無法擺脫應試模式的高校教育體系中,這無疑是 致命的。

“另外,基礎較好的新生還缺乏一套難度適中的教材”,這位老師抱怨道,對於一些入學考試在80分以上的新生,基礎教材並不適合。但由於是非計算機專業,將專業用書作為教材同樣不適用。

高校計算機教育開始自救

知道瞭高校計算機教育的癥結所在,如何對癥下藥?

從課堂組織形式來看,不妨將理論課和實踐課結合起來,在機房講基礎知識又有何妨?在北京幾所高校走訪的過程中,記者發現計算機專業大量機房處於 閑置狀態,如果能夠合理運用,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相信會起到很好的效果。另外,在組織形式上,不妨學習培訓機構,以組為單位進行實踐教學,這樣不僅會 彌補一些學生的技術短板,還能培養協作互助的能力,這一點在職場上尤為重要。

校企脫節是所有高校計算機教育問題的根源。目前很多培訓機構都與企業簽署長期協議,幫助培養定向人才,想一想,為什麼協議對象不可以是廣大高校 呢?企業直接和高校簽訂用人協議,通過大四一年的實踐進行定型培養,畢業後合格即直接招收。這樣一來,取代瞭流於形式的企業實習,同時解決瞭教育與需求接 口的問題,一舉兩得,但前提是,這需要學校主動去促成。

素有IT界黃埔軍校的北京郵電大學就有很多偏重於企業實踐的課程,這得益於其與多傢知名企業的長期溝通與協作,很多學生在學校安排的企業實習中 獲益匪淺。但高校企業資源庫的建立畢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北京師范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孫波找到瞭一條捷徑:“我們會引導學生 參與一些職業工程認證,比如華盛頓協議,擁有這樣的資格後,便等於擁有一定的實踐經驗,外企更容易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