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6 23:43:48
哈爾濱工業大學軟件學院結合已有的服務工程課程設置,聘請IBM專傢進行服務科學與管理的授課。浙江大學軟件學院與浙大網新和美國道富合作,開 發瞭一系列金融軟件實訓項目案例,與阿裡巴巴公司合作建立瞭電子商務實訓基地,為學生創造瞭良好的企業模擬環境和流程訓練,為服務外包中高端人才培養打下 瞭良好的基礎。
東北大學東軟信息學院與英特爾、SAP、SUN、惠普、東芝等國際知名IT企業緊密合作,共同開發中外文課件和項目資源庫,搭建校企教學資源的 共享平臺;將企業項目融入課堂教學內容,通過教學與產業的聯動,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良好對接;同時,學院建立校企師資互動機制,從東軟集團、思科、 SAP等IT企業聘請有企業實踐經驗和授課能力的教師,建立瞭一支“雙師型”(教師、工程師)、“雙崗位”(教學崗位、研發崗位)的師資隊伍。該院的畢業 生受到對日、美外包企業的歡迎。
另外,對於由擴招引發的計算機人才就業壓力,孫波也提出瞭建議,“教育部頒佈的計算機專業建設規范,把人才分類培養上升到戰略層次。計算機科 學、計算機技術、計算機應用這三類人才,你想要培養哪一種,首先自己要搞清楚,千萬不要大而全”。在分流人才培養方向方面的壓力後,孫波建議在教育環節要 融入學校特色,“師范類院校要揚長避短。不能和理工類的計算機專業硬碰硬。實際教學環節,我們加入瞭一些師范特色的模塊,比如計算機教學技能的培養”,在 計算機人才已經明顯飽和甚至過剩的今天,加入帶有學校特色的標簽,無疑將大大提升學生的競爭力。
特色教育也開始向公共課體系延伸,北師大一位公共計算機課教師向記者表示,在對文學院學生進行調研後發現,多數會從事中小學語文教育行業,而這 一行業對視頻技術、PPT及靜態網頁的制作要求較高,所以在後來開設瞭一門名為《多媒體與網頁制作》的課程,主要面對文學院的學生。
專訪
計算機專業學生:大學裡學不到“實踐經驗”
電腦報記者 黃旭 韓磊
人物介紹:
張文傑(化名),某大學計算機專業大三學生
我是一名計算機專業大三的學生,看到學哥、學姐們為瞭找工作而陷入憂愁,忙忙碌碌地奔波於各種大小的招聘會,我開始對自己的未來感到深深的擔 憂。我們學校並不是全國211工程的重點大學,一些相關專業的公司並不會把我們學校當成招聘的重點,所以我們常常錯過各種相關專業的招聘會。
而最讓我感到迷茫的是,當畢業的腳步越來越近時,我的恐懼卻越來越深。聽學哥、學姐們說,在學校學習的專業課內容,一到招聘會那裡似乎就變得無 用瞭。招聘單位問的問題,似乎我們都沒有遇到過。他們需要一到公司就能上手的熟手,對於應屆畢業生,都不太“感冒”。而我周圍的同學,除瞭應付學校裡要求 過的考試課程,如今都選擇去一些學校周圍開設的培訓機構參加培訓瞭。當我也打算選擇時,卻犯難瞭,面對各種認證和不同級別的培訓機構,作為一名在校大學 生,確實不知道該如何下手。
我們不知道社會中有哪些相關的IT行業是可以讓我們選擇的。我們也不知道,自己學習的類似JAVA、C語言、數據結構、SQL數據庫這樣的計算 機相關專業課程,以後可以從事哪些IT行業。我們學習的內容,是否已經和公司接軌?我們花半學期的時間學習JAVA、C語言,又花半學期的時間學習數據結 構、SQL數據庫,接著我們還將學習網頁設計等課程。這麼短的時間,是否就能學到我們日後應聘工作所需的技能?學長告訴我,公司非常看重個人的實際操作能 力,比如項目開發中實際涉及的具體問題。而相關的軟件工程課程,我們也隻學習瞭半學期的理論知識。我是一個刻苦的學生,每節課都認真做好筆記,下課後,回 到寢室自己上機操作。但是當學哥向我問起招聘單位提到的問題時,我卻發現自己對問題所涉及的內容一無所知。一些實際的操作內容,我們課堂中似乎並沒有涉 及,但卻被招聘單位看作是必需的。
我開始選擇去參加培訓班。培訓班那裡說這樣考試能提高就業門檻,那樣認證是國際大公司所認可的。我自覺離進入國際化的大公司還差得甚遠。我不知 道通過那些認證後是否就能勝任今後的工作,公司就能讓我去上班。但我聽說另一些學長,他們考來的國際認證、等級考試並沒為自己找工作帶來過多的砝碼。那些 學長說,招聘單位也隻是瞟瞭一眼他們辛辛苦苦花瞭很多錢和很多時間考來的認證,就放在一邊,繼續問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大多和工作經驗相關。在招聘單位眼 裡似乎工作經歷和自己對口,才是最重要的。而這些對於我們應屆生來說,確實太難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