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7 23:40:36
大多數中國人的心中都有這樣的一種情結:非常希望自己能寫得一手好字,或者能拿起筆,輕輕松松就能勾勒出一張圖畫,但為什麼大多數的人都沒有成功呢?
我們還是承認吧,這世界越來越像一個巨大的工廠,我們也越來越像機器上的螺絲釘。我們在談論效率、利潤、增長的同時,和前人相比我們去欣賞美的時間 也越來越少,更別說我們動手嘗試創造一點美。想一想看,數十萬年前的穴居人就已經知道用炭條在巖壁上勾勒出野牛的身形,寥寥數筆,卻兼具精準和意境,而我 們在今天卻連畫一張卡通畫都很困難。我們把孩子送去彈鋼琴、跳芭蕾、畫素描,仿佛美和藝術是孩子們的事,卻不知道審美的眼光和對美的感悟應該蘊藏在日常生 活之中,我們才是指引孩子們徜徉其中的導師。我們自己缺乏對生活的感知能力,我們自己缺乏這種穎悟的眼光。
有必要翻開《像藝術傢一樣思考》這本書,無論你是60世代、70世代還是80世代。撕掉它的封腰,不要去費神看廣告一樣的宣傳語---讓你在五天之 內學會繪畫,那是成語“買櫝還珠”裡的漂亮盒子,無助於我們真從在這本書裡獲益。這本書可以被視為是一本成人繪畫速成教材,至少它的內容的確是如此安排 的:教你如何安排那些暗影和輪廓,如何在筆下實現精準的透視法則,甚至有許多素描課堂上會講述到的小訣竅。毫無疑問,隻要認真學習這本書的內容,你會很快 畫出一張比例合適、輪廓精準的素描來。但是,這根本不重要,你是否會成為一個業餘畫傢,這一點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們在孩提時代都曾經是天才的藝術傢。畢加索曾經用他的話證明過這一點:我花瞭那麼多年時間,才終於能像個孩子那樣作畫(大意)。但是, 隨著我們慢慢成長,這種天賦的能力卻在逐漸消失。與此同時,我們對美的感悟力和觀察力也在消失不見。最後,我們淪為觀賞藝術品時把目光聚焦在價格標簽上的 一群。是的,我們對數字,對邏輯,對一切可以分門別類的方法特別有興趣。我們的腦袋裡有無數個抽屜,每個抽屜上寫著分類標簽,隨時準備把一切看到的東西塞 進去。在“美”的那一欄下面,我們加瞭一行小小的註釋:很貴,藝術傢的事情。
《像藝術傢一樣思考》把這種變化視為掌管邏輯思維的左腦占優的結果,因而提出解放右腦,讓兩半大腦共同工作的概念。在書中,作者貝蒂.艾德華提供瞭 許多個小實驗,讓讀者明白使用左腦和右腦觀察世界的不同之處。其中一些方法的結果讓人吃驚:當我們臨摹一張畫的時候,由於左腦不斷地出來提示,應該把畫面 裡的形狀、顏色歸納為某種熟悉的既定模式,以至於我們隻能笨拙地畫出一團醜陋而破碎的線條來。而貝蒂.艾德華讓我們把需要臨摹的畫倒過來,迷惑善於分析歸 納的左腦。當左腦無法從已有的經驗和模式中進行分析的時候,右腦悄然登場,指揮你的手按照它的方式運轉,描摹出左腦所忽略的輪廓、陰影、明暗分隔。於是, 哪怕是一個沒有受過任何專業訓練的人,也會發現自己臨摹的作品大大提升瞭一個臺階,意識到身體裡蘊藏著自己所不知道的藝術能力。
通過大量類似的方法,貝蒂.艾德華讓我們逼近一個真實:在由數字和邏輯構成的世界觀之外,所有人都擁有另外一種觀察世界的角度。這種視角從來都在, 隻是隨年齡增長而被逐漸覆蓋,但是可以通過特定的方法來進行恢復。《像個藝術傢一樣思考》的目的也就在於此,它並不謀求所有讀者成為藝術傢,而是幫助我們 認識到所謂“創造力”從何而來?當我們苦心孤詣地陷入一堆圖表、數字和陳述句中時,永遠也不可能有所謂的“靈感”或者“創造力”噴湧而出。一個可歸納演繹 的世界對於創新來說是一個全然的災難,唯有跳出這種視角,像個左撇子,像個藝術傢那樣開啟你的右腦,你才可能點燃靈感的火花,在世界的暗影邊緣創造出令人 訝異的作品,找到平常人在平常時候所無法看到的隱秘通路。
美不是博物館裡陳列的作品,不是教材上的定義和分析,甚至也不是藝術評論傢的文字。它是一個人的基本能力,從你降生時就始終伴隨你左右。它是你潛在 的視角,你一生中會有許多次偶然意識到它的存在,正如情人的吻停頓時空和邏輯,於是就有清晰的煙火在你們身邊燃放。左腦教會你在這個世界上生存所必須的技 能和經驗,也是我們最終成為流水線上螺絲釘的原因。因為所有這一切,都是別人的眼睛看世界的結果。他們去做的分析,他們去做的總結,而你全盤接受,並奉為 圭臬,仿佛真是你發現的四則運算規則或者三段論判定,仿佛它們就是描述和理解這個世界的全部,可以用幾本教科書悉數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