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之後,再無鄭和!

2016-08-17 23:45:21

導讀:1998年,美國《地理》雜志評選一千年來,一百位對全世界影響、貢獻最大的人物,中國僅有五人入選。他們分別是鄭和、忽必烈、毛澤東、曹雪芹、朱熹、范寬,排在第一位的是航海傢鄭和。 下面是從《明朝那些事兒》中摘錄的關於鄭和的事跡,文章比較長,如果覺得字體太小,看瞭太累,請在右上角選擇你喜歡的字號。

永樂帝朱棣曾派出兩路人去尋找建文帝,一路是胡熒(有三點水旁),這位胡熒(有三點水旁)的生平很多人都不熟悉,這也不奇怪,因為他從事是秘密工作,大肆宣傳是不好的。

但另一路人馬的際遇卻大不相同,不但聞名於當時,還名留青史,千古流芳。這就是鼎鼎大名的鄭和艦隊和他們七下西洋的壯舉。

同樣是執行秘密使命,境遇卻如此不同,我們不禁要問:同樣是人,差距怎麼那麼大呢?

原因很多,如隊伍規模、附帶使命等等,但在我看來,能成就如此壯舉,最大的功勞應當歸於這支艦隊的指揮者——偉大的鄭和。

偉大這個詞用在鄭和身上是絕對不過分的,他不是皇室宗親,也沒有顯赫的傢世,但他以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成就瞭一段傳奇——中國人的海上傳奇,在鄭和之前歷史上有過無數的王侯將相,在他之後還會有很多,但鄭和隻有一個。

鄭和之後,再無鄭和——梁啟超

(一)

鄭和,洪武四年(1371)出生,原名馬三保,雲南人,自小聰明好學,更為難得的是,他從小就對航海有著濃厚的興趣,按說在當時的中國,航海並不是什麼熱門學科,而且雲南也不是出海之地,為什麼鄭和會喜歡航海呢?

這是因為鄭和是一名虔誠的伊斯蘭教徒,他的祖父和父親都信奉伊斯蘭教,而所有的伊斯蘭教徒心底都有著一個最大的願望——去聖城麥加朝聖。

去麥加朝聖是全世界伊斯蘭教徒的最大願望,居住在麥加的教徒們是幸運的,因為他們可以時刻仰望聖地,但對於當時的鄭和來說,這實在是一件極為不易的事 情。麥加就在今天的沙特阿拉伯境內,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地圖上把麥加和雲南連起來,再乘以比例尺,就知道有多遠瞭。不過好在他的傢庭經濟條件並不差,他的 祖父和父親都曾經去過麥加,在鄭和小時候,他的父親經常對他講述那朝聖途中破浪遠航、跋山涉水的驚險經歷和萬裡之外、異國他鄉的奇人異事。這些都深深的影 響瞭鄭和。

也正是因此,幼年的鄭和與他同齡的那些孩子並不一樣,他沒有坐在書桌前日復一日的背誦聖賢之言,以求將來圖個功名,而是努力鍛煉身體,學習與航海有關的知識,因為在他的心中,有著這樣一個信念:有朝一日,必定乘風破浪,朝聖麥加。

如果他的一生就這麼發展下去,也許在十餘年後,他就能實現自己的願望,完成一個平凡的伊斯蘭教徒的夙願,然後平凡地生活下去。

可是某些人註定是不會平凡地度過一生的,偉大的使命和事業似乎必定要由這些被上天選中的人去完成,即使有時是以十分殘忍的方式。

洪武十四年(1381),傅友德、藍玉奉朱元璋之命令,遠征雲南,明軍勢如破竹,僅用瞭半年時間就平定瞭雲南全境,正是這次遠征改變瞭鄭和的命運。順便 提一句,在這次戰役中,明軍中的一名將領戚祥陣亡,他的犧牲為自己的傢族換來瞭世襲武職,改變瞭自己傢族的命運,從此他的子孫代代習武。這位戚祥隻是個無 名之輩,之所以這裡要特意提到他,是因為他有一個十分爭氣的後代子孫——戚繼光。

歷史真是讓人難以捉摸啊。

對於明朝政府和朱元璋來說,這不過是無數次遠征中的一次,但對於鄭和而言,這次遠征是他人生的轉折,痛苦而未知的轉折。

戰後,很多兒童成為瞭戰俘,按說戰俘就戰俘吧,拉去幹苦力也就是瞭,可當時對待兒童戰俘有一個極為殘忍的慣例——閹割。

這種慣例的目的不言而喻,也實在讓人不忍多說,而年僅11歲的馬三保正是這些不幸孩子中的一員。

我們不難想象當年馬三保的痛苦,無數的夢想似乎都已經離他而去瞭,但歷史已經無數次地告訴我們,悲劇的開端,往往也是榮耀的起點。 悲劇,還是榮耀,隻取決於你,取決於你是否堅強。

從此,這個年僅十一歲的少年開始跟隨明軍征戰四方,北方的風雪、大漠的黃沙,處處都留下瞭他的痕跡,以他的年齡,本應在傢玩耍、嬉戲,卻突然變成瞭戰爭 中的一員,在那血流成河,屍橫遍野的戰場上飛奔。刀劍和長槍代替瞭木馬和玩偶,在軍營裡,沒有人會把他當孩子看,也不會有人去照顧和看護他,在戰爭中,誰 也不能保證明天還能活下來,所以唯一可以照顧他的就是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