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3:01:40
問你一個簡單的問題:你會對話嗎?
以下《對話守則》摘自蘋果日報的《蘋論》:
1989年,捷克知識分子哈維爾等人,在佈拉格成立瞭“公民論壇”,制定8條《對話守則》,在街頭巷尾張貼,內容是:
遵守這樣的對話規則,對話才有效。
最近數日,有幾位我所尊敬的知名網人和他們的支持者,在飯否和Twitter上,互相罵陣,而且忘記瞭他們是在一個公共場合這樣做,——這就好像有人天天在你們傢客廳吵架,你想談點正經事都不行。
我 不關心幾個男女之間的事,我關心的是中國互聯網上的論辯倫理和交往倫理,尤其關心在網上可否推行上述的對話規則。這事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我們在現實當中無 法實行這些規則。網絡上好不容易擁有的一塊實驗田,數位也號稱網上意見領袖的精英,其意氣用事如此,實驗如何進行得下去?
我尤其在意罵陣中出現的這句話:“除瞭我認識的人之外,我一直都是誰關註我我就關註誰。希望那些主動關註我,在我關註你們之後又取消關註的人告訴我一聲,以便我取消對你們的關註。”回聲室裡的聲音,是不能當作大自然中五音雜陳的天籟的。
不過想想,任何一個人群聚集之地不都會這樣?或許我還是給互聯網投射瞭過多的理想色彩吧。這也算是中國第一代觸網者的宿命。
好處是,這些網絡上的意見領袖,現在讓大傢得以近觀,明白人非聖賢,“To err is human,to forgive is divine.”同時,也驗證艾未未先生說的一句話說得好:“不要對我有妄想。”如同飯友mostarich 所說:“美女也臭腳,所以不要把一切都想象得太美好。”
更根本的問題在於,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網絡意見領袖?轉吾友蕭強對網絡活動中的“代表性人物”或者”發言人”的幾點觀察,用他的話來說,都是“引玉之磚,並非深思熟慮的定論”:
如果用這幾條去衡量的話,在紛亂復雜的網絡活動中,雖然沒有“組織”去領導,但是真正的影響力也不是容易建立的。“發言人”也不是好當的。
或許還要加上第六條:學會傾聽。毛向輝說:“不去傾聽,也會喪失公信力。”
來自:胡泳的BLOG——我們從學會對話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