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3:08:12
因為人的認知有一個啟動的過程。過於突兀的東西,會造成認知上的困惑。人對自己無法理解的東西,不能產生應有的情感。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那種一開頭就用排比句來轟炸讀者的做法,其實,相當愚蠢:給人對詞語的炫耀以外,沒有任何意義。
也就是說,人的情緒沒有任何準備,你一下就把情緒掀起得老高的,這種做法很突兀。如果你一直這麼做,也不解釋,人傢很難理解。
你自己也可以感受一下,就會明白:排比句中填充瞭很多抽象、壓縮的詞語,這些詞破壞瞭語言本身的流暢感覺,而且要讓人使勁去想它到底想表達什麼。 這樣會造成認知的遲疑。很多時候,給人的感覺是,在閱讀的過程中,依稀感覺到一些聽令框框的幹硬的東西,相互碰撞,但是,完全不能理解到底說瞭些什麼。
文字就是這樣的:如果你組織的東西,人不能把握,你就等於什麼也沒說。一味地抒情沒有力量。
(三)
後來,我跟兒子講德波頓的《旅行的藝術》。因為我想給他做一個示范,讓他理解一本書可能是怎樣構思出來的。
我假設我自己就是作者,我被老師佈置瞭一堂作文課,寫一些關於以旅行為主題的文字。
我不想寫這樣的文字:我去瞭某個地方旅行,然後,看見瞭一些風景,我有一些感想。
我是一個哲學系的學生,這樣寫旅行為主題的文字,感覺上的確是還不夠獨特。所以,我想加入一點思考,寫一些更有普遍意義一點的東西。
我問自己的第一個問題:什麼是旅行?
我去goolge查瞭一下,上面有一個很好的答案:旅行,就是為瞭某個目的,從一個地方到另外一個地方。
我馬上明白:旅行的移動,需要一個工具。
我知道:乘坐汽車、火車、飛機,有一種不同的感覺。我想起汽車的加油站、火車前進時,樹木緩緩加速離開的情景,我在黑夜中,看見窗外玻璃中的自己。我看見飛機機翼下面的白雲。那種不同工具下的體驗,是一種旅行的獨特體驗。
我想,每個人旅行的原因都不同:公幹、遊樂。人們總是向往一個遠離自己地方,仿佛奔向夢想之地。
人們為何總是喜歡那種異國情調的感覺?
旅行,又會不會是一種逃離現實的辦法?
我發現,在一些文字中,也能發現旅行的痕跡:故國神遊--思維從一個地方,到另外一個地方。
好瞭,我想瞭很多,我從中發現瞭關於旅行的普遍含義,可以有這樣的一些關鍵要素:
【1】對旅行工具的不同感受;
【2】人們在種異國情調的感覺面前,會有怎樣的感受;
【3】思想的旅行也是一種旅行。
......
當然,德波頓可能不是這樣想的。我隻是用瞭一個反向思維試圖來理解書的結構。
作為一個閱讀者,如果發現瞭這種結構,那麼,書就算看懂瞭。
作為一個寫作者,如果完成瞭這種結構,那麼,書的骨架也基本完成瞭。
這種邏輯結構,使得每個段落中的情節,前後關聯,互有意義,渾然天成。
任何敘述的難點,不在於敘述的詞語,而在於敘述的角度、邏輯。是不是值得,是不是有它本身的意義。它有沒有自己的思索,有沒有自己的聲音。
其實,這是一個基本的方法。
我跟兒子說:觀察,然後提問,多問幾個為什麼,試著想辦法回答它。把思考的過程和分析的過程、結果寫下來。
我說:寫文字簡單地說,就是確定一個主題,尋找一個結構,用好的細節或故事形式來表達。如此反復。
如果你這樣想過,這樣做過。很多的東西,就會源源不斷地冒出來。你根本不用擔心,要用什麼詞語寫。你能控制好內容,詞語自然就如泉水一樣湧出來。
我們的身邊有很多這樣的素材,如開頭的部分,我們提到的關於營銷的對話。
你無須寫出象德波頓那樣復雜的文字,但是,思考的原理,本質上是完全相同的。
其實,這就是思考的力量,邏輯的力量。
文字的敘述,無論如何表現,其背後都有一種思考的過程。隻有那種內在的邏輯的表達,才能讓讀者知道你想說什麼。
你看見一些現象,你問到底是為什麼。你去尋找那個驅動向前的邏輯力量。你就可以找到文字,找到答案。
原創:噴嚏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