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地抒情沒有力量

2016-08-18 23:08:12

(一)

周末的時候,我和兒子去小區周圍的書店,買《讀者文摘》。學校的老師要求他們經常看這個雜志。我經常看兒子他們做一些摘抄的筆記。

我們買瞭雜志出來,兒子跟我說:爸爸,我發現瞭一個秘密。

我說是什麼。

兒子說:我剛才付款的地方,放瞭一排的影碟。都是《變形金剛》、《終結者》之類的。

我說:哦,這說明瞭什麼呢?

兒子說:我猜是因為新的《星際迷航》要上映瞭。商傢就把這同類的電影,擺放出來,讓大傢看。

我說:有道理。商傢是在做營銷。

兒子:什麼是營銷?

我說:就是商傢想一些辦法來幫助推銷商品給顧客。比如說《星際迷航》的新電影要上映瞭,商傢就找一些同類的書、影碟和雜志,擺放在一起讓大傢選。他們就是想辦法,讓人能順便多買一點。

兒子說:原來他們是這樣想的!

我說:那當然,他們是動瞭腦子的。

兒子說:哪還有沒有其他促銷的辦法呢?

我說:有啊。剛才這種,叫同類促銷。還有一種,貌似沒有關系,但實質上,有關系。

我說:曾經有超市在賣小孩紙尿褲的地方,也擺放啤酒。結果,這兩種東西都同時賣得很好。

兒子說:我不明白。

我說:看起來兩件東西沒有關系是不是?其實,如果這樣想,就很容易理解:媽媽在傢裡帶小孩,爸爸到超市買紙尿褲,順便買點啤酒犒勞自己。

兒子說:原來是這樣。但是,他們是怎麼知道的呢?

我說:是的,這隻是一種猜測。比較合理的猜測。其實,沒有人一開始就知道會出現這個結果。

兒子說:那誰會知道?

我說:電腦。我們去傢樂福購物,你到出口的地方付款。收銀員掃描貨物,那些銷售商品的數據就匯集在一起。數據會發現很多人在做同樣的事情:買瞭紙尿褲的人,同時也買瞭啤酒。

我說:是電腦數據在提示人該怎麼做,可以更方便賣出更多的東西。他們也會根據自己的需要,經常調整貨物擺放的位置。

兒子說:難怪上次,我發現賣文具的地方挪瞭地方,我在裡面轉瞭一大圈才找到。

我說:你進去後,會重新定位。有很新鮮的感覺,也會發現旁邊有不同的東西,可以選。

晚上的時候,兒子要寫作文瞭,還沒有題目。我就說白天,我們聊的事情,可以寫一寫。

兒子說:就是一些想法。也可以寫嗎?

我說:那當然。這是一個真實的事情,為什麼不能寫?

(二)

我對現在學校裡的語文課,基本上不抱過高的希望。尤其是作文課。

初中生,應該寫一些說理性的文字瞭,很多時候,老師還在強調學生寫抒情文字。

我倒不覺得抒情的東西不能寫,關鍵看你如何抒情。沒事亂哼哼,寫很多肉麻的排比句。太恐怖。

我不知道現在是不是一個抒情時代,是不是現在學校的老師都是陰盛陽衰,不過,我覺得男孩子如果在課外推薦閱讀的隻是三毛作品,寫一些軟綿綿的抒情文字,真的是太恐怖。

有時,我看兒子摘抄《讀者文摘》的時候,就忍不住說:亂彈琴!

我跟兒子說:其實,《讀者文摘》最大的好處,不是裡面的單個句子。語言,或者詞語是有環境的。你這個詞放在這裡很好,放在其他地方就未必合適。詞語可以在不同的語境下,呈現出不同的含義。

兒子茫然。

我說:不知你發現沒有,《讀者文摘》裡面的文章,一般來說,最大的特點是什麼?

兒子搖頭。

我說:最大的特點就是,很多文字,都是這樣的模式:講一個故事,得出一個結論。

兒子說:這樣寫,難道不是很簡單?

我說:簡單又沒有錯。復雜往往才容易出錯。很多人都用這樣的簡單技巧:講一個故事,作一個啟發,引導出一個結論。

我說:華爾街日報的文章裡面,也有一個很常見的敘述技巧:每次文字開頭的時候,寫一個具體的人物,或者場景。有點象電影裡的處理:用一個近景聚焦,話題引出後,然後,再拉開來。最後,在結尾的地方,有可能的話,又再回到具體的場景中。

他們為什麼會一而再,再而三地這樣做呢?經驗證明,這樣很有效。符合人的認知習慣。

人的大腦從來都是很容易理解故事的。故事本身具有一種可感知的形狀,比任何華麗的詞語都更有形狀。你想,故事是一個自然展開的鏈條:能幫助讀者逐漸融入到敘述中,讓他們理解信息、激發他們判斷和發現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