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3:08:19
80年後作傢張悅然在她最近的雜志中說:每個女孩都用刀片割過自己的手腕。雖然說法很絕對,但不可否認的是大部分女孩用刀片割過自己的手腕。
對於張悅然我談不上喜歡也談不上討厭,就像一個隻對歌曲感興趣的人,不會對歌的演唱者感興趣,因為我是單純讀者,所以我不會去迷戀她。80年的文字大多是 感傷的,女作傢表現的風格不僅這樣,連我們80後的文壇領軍人物郭敬明也是悲傷風格。從《幻城》 《夢裡花落知多少》 《悲傷逆流成河》……郭的小說大多是催人淚下而沒有什麼文學素養的的,一種瓊瑤式寫法(當然 排除他的某些輕喜劇作品 如《小時代》)。基本上隻註重劇情發展來延伸悲劇效果(《夏至未至》除外)。但他的作品卻在各大暢銷書排行榜占據榜首,這是成熟之人覺得最不可思議的地 方,可是解釋起來也很簡單。
網上很多論壇說郭敬明粉絲的平均年齡不超過15歲,更有人說不超過13歲。按照這樣的邏輯推理,喜歡郭敬明的大多是小女生,就是網絡上所流行的“小 LOLI”。郭敬明的粉絲大多是90後女生,由於小女生都是頭腦比較單純向往那種山盟海誓的愛情的,而又渴望愛情經歷大風大浪的無知者。郭敬明就營造瞭這 樣的氛圍,悲劇中的愛情似乎是那麼的可歌可泣。如果你經常混跡與各大論壇,你肯定對這樣的一句話不陌生“我以45度角淚流滿面(或者用純潔)的眼神仰望樓 主。”這句話就是因為郭敬明而來的。因為他拍照總是自戀地以45度仰望天空,所以人們把這個當成一種幽默的說法來諷刺別人,可見他們對郭的反感程度。
話說安妮寶貝也好憂傷這一口,看過她的《告別薇安》 《八月未央》 感覺這兩部作品根本沒有什麼區別,未央就是薇安的翻版,可惡的是竟然出自同一個作者之手,這樣就徹底扼殺瞭讀者的遐想,就好比一棵樹上有兩個蘋果,另一棵 樹上有一個蘋果。我想即使第一棵樹上的蘋果再怎麼好吃,人們還是會吃瞭一個後願意去品嘗另一個樹上的吧,因為第一顆樹上的不是梨和蘋果兩種水果。所以我覺 得《八月未央》是安妮寶貝的敗筆之作。特別是當我看到褐色淚痣之後,為什麼兩部作品裡的相似之處如此之多。難道就是因為這樣風格的文章暢銷嗎?薇安是脆弱 的,故事裡的憂傷將一段模糊而又現實的網戀情節描述地是那樣的真切而遙遠,安妮寶貝的意境我想很少有作者能夠達到。這就是她的高人之處。
80年後作品都是在憂傷中崛起的,那是為什麼呢?因為我們80後 90後是脆弱的,我們需要的是精神食糧不是物質上的安慰。看安妮寶貝因為憂傷的情節與我們貼切,看郭敬明因為裡面的愛情與我們類似而有些情節我們未曾經歷過,但又是我們又幻想經歷的……
很多時候我們的心是脆弱的,《悲傷逆流成河》這題目雖然誇張,但用誇張的手法說這是很正確的。心靈需要慰藉,因為它脆弱。
閱讀PS:我們都會長大,隻希望從憂傷中成長起來的80後、90後對生活不再悲傷,能夠從憂傷中走出來,學會堅強,學會寬容,學會關心別人,學會負起責任……也許大傢可以改變一下閱讀的類型,多讀一些思辨類的書籍。
來自:教學時光——從文學讀物反映的脆弱心靈 (文 / 第二季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