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香,豈能成為端午節的最後一縷飄香?

2016-08-18 23:24:26

“端午佳節思屈原,忠而被謗離騷傳。三閭大夫今何在,龍舟競渡覓聖賢”。正所謂“五月鶯歌燕舞日,又到粽味飄香時。大街上,不經意間抬頭,伴著綠色香氣縈繞在上空中的粽子宣傳標語隨處可見,讓人眼花繚亂,商場裡處處飄逸著粽葉的馨香。這時柳岸無魚才猛然想起:“哦”,端午節到瞭!
­
自從工作以後,對於過節已經越來越沒有感覺瞭,連春節都過的麻木瞭,何況一個端午節呢?無非就是吃粽子而已。端午節,中華民族傳統的節日,延續瞭兩千多年的傳統文化,如今隻剩下粽葉的飄香。除瞭吃粽子,那些插艾草、掛菖蒲、賽龍舟、系彩繩、縫荷包、喝雄黃酒的端午老習俗,不知是都市生活的忙碌抑或是傳統文化的淡忘,都已經漸行漸遠。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粽香”已成為“端午節”的最後一縷香。在城市中,它已經被簡化為去商場或超市買幾隻速凍的粽子而已。很多人是因為吃粽子才記起瞭屈原,但對它所蘊含的其它文化意義可能知之甚少。
­
好在國傢已經出臺瞭措施,“端午節”被定為瞭法定節假日。但它不是一個法定節假日就能解決的問題。如今的“端午節”已經被商業所掩蓋,民俗變成瞭賣點。過節流於一種形式,當傳統節日的文化被重新提起時,卻發現傳統節日的“味道”已被幾隻粽子所替代,端午節變成瞭尷尬的“粽子節”。在飲食文化日益豐富的今天,“粽香”所帶來的文化快感或“端午味”早已蕩然無存。端午節應該源於愛國主義,源於中國的文化底蘊,源於中華民族的傳統。隻有這樣它能成為民族的根,是民族的本,和民族的魂。不是幾隻粽子所能代表的,否則“粽香”真成瞭“端午節”的最後一縷香。
­
在很多人執著“端午節”的時候,也許有人並不以為然,在他們看來一錢不值,吃粽子成為節日的記憶。但我們卻不能讓“吃”成為表面上的習俗東西。“端午節” 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文化瑰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凝聚力、生命力的重要象征。屈原更是民族的“舍利子”。因此如何喚醒更多人關於端午節的文化記憶,如何發現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 如何讓更多的大人及孩子感受到節日的歡樂氣氛,如何讓端午節既具新意,又具傳統,不僅是每個國人的責任,更是每個國人的義務。
­
所以,節日重要的不是節日本身,而是過節後面的文化記憶。不是一個法定節日和申報一個文化遺產所能完成的。更不能在“吃”中度過。端午節不能成為簡單的文化符號,應該讓它成為一個別人“搶不走、奪不去”的民族節日,而不是一個中外“合資”品。“端午節”隻有中國才是它正宗的傢。所以粽香,不能隻成為“端午節”的最後一縷香。

PS:我發現自己真的很不會寫文章,這個心境在我心理縈繞瞭很久,最後還得借來自:柳岸無魚的這篇文章來抒發我的情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