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3:25:59
一些智慧的話:
總有一些問題要解決:
丈夫臨死前告訴妻子,他有N輛名牌跑車,還有兩套豪華裝修的大房子,還有7位數的遺產。妻子暗自高興,以為被冷落瞭這麼多年,現在終於有瞭補償。不料丈夫卻說:7位數的遺產是,500萬Q幣;名牌跑車停在網絡上,兩套豪華裝修的房子也在QQ的個人空間裡……
不過,遺憾的是,我國法律界對此仍無定論,有些法學傢認為是可以繼承的,但有些則認為不可以。目前,主流的觀點是依照《繼承法》,對具有人身性質的“網絡遺產”不可以繼承。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雖然目前數字遺產的問題在我國還不突出,但10年或者20年後呢?磚傢們,你們看到這一點瞭?
冷靜一點,專業一點,“不可以繼承”不要說輕易出口。微博客的流行,讓信息的傳播成本大大降低,其實,在互聯網方面,從平面媒體到網絡媒體,從網絡媒體到博客,從博客到sns,從sns到微博客,在傳統傳播的角度,從書信到電報到電話到手機,每次新技術流行,都是在降低信息的傳播成本。
當傳播接近0成本的時候,一切言論放到上面都會立刻被放大。如果放在幾年前,sars的時候大傢撐死瞭就是寫個博客,在論壇發個灌水而已,看到的人也就那幾 個,但是一旦放到現在,twitter等的流行,發一個140字的短消息,馬上就有上百個人看到(我的twitter大約有100個追隨者,算少的瞭), 這百人中又有人轉發瞭,流行就被制造出來瞭。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裡,互聯網就是個放大鏡 ,一個好的事物通過互聯網會被無數人看到,口碑傳播飛速,但一樣不好的事物,同樣會被無限放大,甚至造成恐慌。張愛玲的不入流,或者說女性語境的劣勢:
朋友說,張愛玲是不入流的通俗作傢。我在想,對愛也好,對才能也好,很多人的定義,大概都是宏觀的,要對時代有切身的關懷,博大異己的情懷,等等。而張愛, 她所有的文章,說到底都是小女人的私見,很主觀,她既不關心時政,也無意於民生,就是愛,也是攢給胡蘭成一個人用瞭。所以愛之者以為美,恨之者以為窄。
朋友說的我也贊同,確實,女性的狹隘,僵滯瞭她們的思維半徑。但客觀的說,張愛不是一個僅有文字技巧的人,沒有一個人能用完美的技術穿越時空,打動人心,張 愛的花俏,是字面的花團錦簇,而她的立意,卻很老實。前兩天寫氣味,一下就想起張愛寫的“回憶這東西若有氣味,就是樟腦的香,甜而穩妥”,我心下一驚,確 實就是這種感覺,太到位瞭,張愛不是一個“無趣”的人,隻是她的趣味,必須要心思纖細的女人,才能與她共振。倒是那個時代的疾呼者,他們喊的大口號,我一 句也記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