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不驚人死不休(189)強者溫靜如水,弱者易怒如虎
2016-11-07 11:04:01
心理:
你要是說上一句挑撥離間的話。不管對方當時怎麼表示不相信但是你放心呢?這話絕對是在對方心裡種下瞭種子,它會自己生根發芽。將來某個關鍵時刻對他們的關系可能就會起到摧毀性的作用。壞事是一件也不能幹的,因為結果你根本控制不住,而符合自己目標的事兒隻管去做,不用問結果。用佛傢的話來說,隻要你種下一個因這個因是不滅的。『舒服』是一種很通俗的說法,實際上『舒服』這種感受包含瞭三種感覺:快樂,幻想,放松,而在大腦裡面,這三種感覺分別由三種腦細胞之間的傳遞員完成:快樂——多巴胺(dopamine),幻想——內啡肽(endorphin),放松——血清素(serotonin)。抑鬱癥唯一的出路就是去醫院接受治療,脫離這點的方法都相當不可靠。感覺中國人特別怕別人說自己心理有病,自己的傢人出現這種癥狀,更是百般遮掩,采取瞭非常病態的方法對付疾病——這種“一拖解千愁”,簡直就是方法論上的抑鬱癥,中國人最常用於解決感情困擾和心理疾病,它隻會加重癥狀,最後不可收拾。真正能困住一個人的,不是鋼鐵鑄就的牢籠,而是心中矗立的高墻。——《肖申克的救贖》拖延癥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衍生品,因為我們的科技越來越發達,越來越便利,我們接收的信息膨脹,過載,當我們面對很多事情同時需要解決的時候,就會產生一種焦慮,導致無從下手,無法迅速做判斷,結果就是一拖再拖,拖到最後一般是兩種結果,一種是小宇宙爆發,把事情短時間內做的特別好,另一種是被時間打敗,最終草草瞭事。——佟海寶恐懼是所有不寬容的起因。寬容就如同自由,隻是乞求是得不到的,隻有永遠保持警惕才能保住它。其實最難受的是鄉村出來又在城裡混不下去的讀書人。根在村人在城,兩頭空。 對老不能盡孝對少不能盡親。又因為讀過一點書又不能像農民工樣無思想,懸在半空的人,將來茫茫。“低自尊”指我們看待自己的方式以及我們賦予自己的價值是負面的。覺得自己是軟弱無力的、配不上美好的事物和人。每個人的自尊水平都不同,低自尊的誘因是人自童年期就受到負面體驗(指責、懷疑、忽視、懲罰),產生“我是低人一等”的感覺,因此次等的有瑕疵的東西反而才讓自己感到安全。奧地利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指出,我們的行為是受本能願望支配的,但同時又會被良心(conscience)牽制住。在他的理論裡面,有三個元素: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本我』就是惡魔,『超我』就是天使,『自我』就是那個根據綜合判斷的自己。心理學傢羅洛梅說:“焦慮是人類面對威脅,希望創造自我的正常狀態。在這樣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焦慮的人才是真的健康、感覺到時代脈搏的人。”敏感才能感到變化,有才華才會有得選,追求自由才想要把握自己的人生。每個厲害而自由的人,都有一顆焦慮的內心。——古典
教育:
“真正的母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不願意與成年子女分離的父母,與其說他們是愛孩子,不如說他們想對孩子全面把控,這種控制給他們帶來成就感和強大感,讓他們對自己滿意……我欽佩一種父母,她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的退出,照顧和分離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須完成的任務。親子關系不是一種恒久的占有,而是生命中一場深厚的緣分,我們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貧瘠,又不能讓孩子覺得成年窒息。做父母,是一場心胸和智慧的遠行。不僅僅是做父母,人生的許多時刻都應該懂得進退。事實上,我們經常認為別人提出相反的觀點就是對我們進行人身攻擊,這種對問題產生情感卷入的危險性就在於,你不能思考別人觀點的合理性。——《學會提問》對泛濫的資訊保持警惕,把更多的目光投向那些被時間之尺篩選過的經典作品上,可以避免無謂的躁動。從心智的成長層面上講,這種復古,也恰是最有效率的。你不如想象,和些歷史上的傑出人物做朋友,就如同把他們加為微信好友,每天捧讀他們的作品,就如同刷朋友圈,這時你或許會發現,這個朋友圈絲毫不比你現實好友的朋友圈無趣,客至更加引人入勝。——采銅•精進為父母者,一定要把人生最重要的,教給孩子。可人生最重要的,究竟是什麼?是說話,是健康的心理,是自我思考的能力。積累的意義在於:至少能夠明白那是什麼,至少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搞懂,這樣,才能跟上。也並不是完全搞懂瞭才能上,而是在做的過程中,會懂得更加透徹。所以還是需要行動。佐藤可士和的工作法,可以簡化成三步:❶ 每天從書架取放工作所需素材,在辦公桌上處理;❷ 下班時處理未完,將素材放回書架待辦,辦公桌保持空無一物;❸ 項目處理完畢,整理、打包、裝箱、入庫。對於那些對數學懷有恐懼的人,在解含有X的方程式時,腦神經做出的反應和經歷肉體疼痛時相同,程度大約相當於燙傷。這種叫『數學恐懼癥』的心理疾病,使得患者一學數學就像表白被人拒絕一樣刺激大腦的後腦島,引發生理性疼痛。按照美國心理學系博士伊恩·萊昂斯的說法,全世界大約每5人就有1個數學恐懼癥患者,甚至有的患者還會不停做關於學數學的噩夢。如果一個人的生命中,父母蔭庇占到大半,自己所歷份量不足,就會失去自我。失去自我的人生,就會迷茫、苦累,就會承受著來自於內心深處自我成長的沖擊,感受到終日惶惶莫知所措的空虛。如何構建無可爭辯的說服力,運用類比,對比,延展,逆推,清單,親歷,融合和數據來說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