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正確理解less is more?|如何擁有“精要主義”的生活方式

2017-01-22 17:00:49


每天都對你千叮嚀萬囑咐的母親給你說的再多你都不會聽,但在緊要時刻你那平時沉默寡言的父親隻對你說瞭一句也許就打消瞭你的念頭;

Less 意味著一種明確的目標。
有一個非常著名的佈裡單毛驢的故事:一隻毛驢因為無法在兩個味道相似的幹草間做出選擇,最終餓死瞭。
事實上非常非常多的人都有著和這頭毛驢一樣的困境。人們通常既想得到A,又想得到B,或者既不想承受A的痛苦,也不想承受B的痛苦。於是就遲遲無法做出決斷,但不做決斷這個狀態本身也是充滿痛苦的。
為什麼我們做決定這麼困難呢?
因為“一個選擇的做出排除瞭其他所有選擇的可能性”。歐文·亞隆說:“每一個‘是’必然對應著一個‘否’。做決定是昂貴的,因為決定需要放棄。”
Less就是指這種“放棄的能力”。

Less 意味著一種充分的享受。
俗語雲“少食多滋味”。為什麼更少的反而會給你“充分”的享受?
因為更少的不會給你制造心理壓力,你有足夠的時間細細品味,你也會從心理上珍視它。
而太多的會令你在心理上感覺這個東西很“稀松平常”,你隻會抱著“填飽肚子”的目的狼吞虎咽,而無法享受它。
在這個「註意力消費」的時代,我們的眼球被各類廣告和商傢吸引,微博、朋友圈無時無刻不充滿瞭刺激你的各類信息。我們整體的在變得越來越浮躁。
因為太多,而令我們隻會囫圇吞棗的做完這件事、然後又馬不停蹄的去渴望下一件更刺激的事。

Less意味著一種內在克制的態度。
微信的成功與張小龍的“克制”態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幹凈簡單的界面,操作,和功能,才令微信在功能普遍臃腫的社交app中脫穎而出。
克制意味著一種對自我的合理控制。我們自身的欲望總會令我們想要更多,為瞭短暫的欲望滿足總會令我們做出非常多的急功近利的事情。
克制就意味著,你對事物的發展有瞭一個長遠且清晰的規劃,你很清楚在不同的階段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
很多人都知道該在什麼時候做什麼樣的事,但能控制自己在不合適的時機做不該做的事,這才是一種智慧。

當然,less is more 這句話真的有這麼多的含義嗎?
當然沒有,以上這些都是我的解讀。語言隻是我們傳遞信息表達觀點的工具,重點不在於語言本身,而是在於我們所想要傳遞的信息。
我想要傳遞給你的信息就是——精要主義。

精要主義的本質是:更少但是更好。

更少是更好的一個必要前提,因為我們在前面已經提到過瞭,我們的精力有限,想要的太多,精力太過分散,隻會導致我們什麼都做不好。
依據精要主義指導的生活方式其實隻需要三個步驟即可:

1.選擇
做選擇有三個原則:第一,我選擇我要做的事。第二,隻有小部分事是重要的;第三,我能做任何事但不是所有事。

2.甄別
甄別出我們所有的選擇中哪些事情的價值是最高的,哪些是低價值的。
在甄別的過程中也有一個原則:所有你猶豫其到底是不是高價值的事物,都應歸入低價值的類別中。

3.取舍
選擇去做高價值的事情,放棄低價值的事情。

具體到你的生活中,比如:
在買生活用品時,購買在經濟可承受范圍內的最優質品;
在社交層面,終結無效社交,減少沒必要再聯系的朋友數量,不在社交app上過多的浪費時間;
做事之前,警惕自己是真的想做這件事還是隻是為瞭在別人面前裝逼和塑造一個形象;
少刷知乎、微博、朋友圈等垃圾信息過載又會給你造成獲得新知識、獲得新消息錯覺的應用;
在傢庭物品管理上,依據斷舍離的理念定期清理雜物;

不同於以往的文章,在這篇文章中,我有一個教你怎樣達到精要主義生活方式的可執行性方法論教給你。因為一個人如果想要擁有一種生活方式的話,其實最根本的地方還是在於他自己對於生活的理解,即——你的生活方式隻是由你的生活理念決定的。所以接下來的部分我會試圖說服你理解精要主義的生活理念。

精要主義的核心生活理念其實是追求高品質、充分享受的生活。隻是它所切入的角度在於:我們的生活之所以品質低下,沒有頭緒和目標,我們總是什麼都做不好,其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我們什麼都想要,我們的精力太過分散。

根據馬太效應,我們生活中隻有百分之二十的部分是真正有價值、有高效益的,其他的百分之八十的部分都是低價甚至無效的。比如你寫作時頭腦中走神的那些想法,工作時刷網頁時的拖延,堆滿瞭整個房間但並不會用到的生活物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