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正確理解less is more?|如何擁有“精要主義”的生活方式

2017-01-22 17:00:49

我曾經所在的一個督導小組裡,有一個隻有我們組的人才懂的“玩笑”。

“一個心理咨詢師的最大優點是什麼?”
答案是:“話少。”

這雖然是一個玩笑,但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瞭一個客觀,但不少人無法理解的“真理”:less is more。

新手期的咨詢師幾乎都曾在咨詢中迫不及待的想要表現自己,而給來訪者講非常多的專業名詞和道理,他們會因為自戀,在咨詢中遇到沉默時總會迫不及待地“多話”。
隨著新手咨詢師的成長,你會發現他在咨詢中的話會越來越少(當然這個不是完全絕對的),他會越來越少的發表自己的看法,而更多是去觀察和理解,當咨詢中出現沉默時他也不會驚慌或是迫切的想要填補,而這個時候他的平靜反而能夠反饋給來訪者一種力量。
因為咨詢師的話變得更少瞭,於是咨詢過程中的“張力”也就出現瞭。

Less is more 這一原理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所體現。

衣櫃裡的每一件衣服都舍不得扔,於是衣櫃繁冗得無法再使用;
一個app想要實現所有的功能滿足更多的用戶,最後卻被用戶舍棄;
同時喜歡兩個姑娘,結果哪個都沒追到;

人類自身的欲望會讓我們想要擁有一切,讓我們想要的越來越多。但無數的證據都表明瞭:什麼都想要的人,往往什麼都得不到。

這不是一條所謂的充滿哲理的人生經驗,而是一個有著明顯的邏輯支撐的客觀事實:

1. 人自身的精力有限,我們本來就不可能得到想擁有的一切。
2. 什麼都想要的人往往會糾結於各種選擇,導致始終無法付出行動。
3. 即便付出瞭行動,但如果想要的太多,也會導致精力分散,分散後的精力不足以支撐其中任何一個目標的完成。
4. 即便他能做出一個選擇,但在做出這個選擇之後還是會渴望其他的選擇,他始終無法平靜下來投入精力的專註做事。

所以我們把這句話換一個更為客觀和貼合實際的方式闡述,即:

如果你所渴望得到的目標超出你的精力能達成的范圍,那麼你最後會什麼都得不到。

記住這句話,如果你想要的,超出你所能達成的,那麼你會什麼都得不到。
所以如果現在的你還在追小紅還是追楊冪還是追王母娘娘之間猶豫不決,那麼你應當立刻刨除楊冪和王母娘娘這兩個目標,轉而把你的精力集中在小紅一個人身上。
我清楚上面舉的這個例子會讓所有人都覺得搞笑,但事實上,非常多的人對於生活的種種幻想和目標比「追到王母娘娘」更為荒誕。

比如:一個明知自己會習慣性拖延的人卻給自己制定排得滿滿的生活計劃;
一個戀愛中的少女希望她什麼都不用說男友就能夠理解她所有的想法;
小張知道這件毛衣他永遠都不會再穿瞭,但還是留在瞭衣櫃裡並覺得自己“可能”會穿到;

這三個例子和「追到王母娘娘」這個例子的唯一區別就在於,人們可以意識到「追到王母娘娘」是荒誕的,但他們卻很難相信「一個有拖延習慣的人給自己制定生活計劃」這種事和「追到王母娘娘」是一樣荒誕的。
如果你的經驗已經無數次證明瞭你做不到的事,並且你的理智層面也知道即便制定瞭計劃你也無法執行,就不要僅僅因為一時的激情澎湃而給自己制定計劃瞭。
做不到,就是做不到;不可能,就是不可能;沒有必要因為自己的“幻想”而浪費時間,浪費精力。

所以less is more 的含義是什麼?這個“less”究竟指的是什麼呢?

Less 意味著去除不必要的繁冗,精簡你的生活。
無效社交隻會浪費你的時間與精力,不用的生活物品隻會令你的生活變得更堵塞,過載的垃圾信息隻會降低你的效率、消耗你的寶貴時光。

Less意味著專註,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二八法則是一條具有廣泛適用性的生活準則,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隻有百分之二十甚至更少的部分是最重要的。
但由於我們的精力太過分散,浪費在瞭百分之八十的無用的部分上,所以這些最重要的部分往往未能被做到最好。

Less 意味著一種更珍貴,更有力量的“儀式感”。
打一個不恰當的比喻:為什麼很多西餐廳價格大多很高,並且也的確能給人以很高檔的感覺?
“菜少”絕對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的因素。
一個每天都對你笑的女生,過瞭兩三個月你就對她的笑無感瞭,但一個冰霜美女偶爾向你展顏一笑,可能光是這一笑就能讓你回味兩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