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應該是你馬上能做些什麼的事

2016-08-13 16:33:11

影響在哪裡?

這段話讓我徹底明白瞭原來行動自由更重要,而經濟自由(俗稱財務自由)隻是偽命題。

我以前的想法也是:努力賺錢,然後周遊世界實現夢想。

我現在的想法和做法是:賺點錢——遊幾個國傢——實現部分夢想——再賺點錢——再遊幾個國傢——再實現部分夢想。

事實上,我是一個沒錢的人——在世俗的眼光裡。

我曾經有棟房子,在它增值到百萬的時候,我失去瞭它。

我曾經在股市裡賺過錢,然後全虧掉瞭,現在在股市裡還有一點錢,我就當沒有。

我手裡不過是有點能夠維持我一定時間生活的現金。我不認為我會到等錢用然後在股市割肉的地步。

我的生活還可以,吃穿住用都維持在一個我喜歡的水平,不是簡樸到葛郎臺那樣,也不奢侈。我想要的東西,我自己都能買得起,我從不指望別人送——不過我也很誠實地說,手裡的確有些奢侈品是朋友送的,我也不是每位朋友的饋贈我都接受,我隻接受極少數人的。

曾經有人拉住我的手說:妹紙,我在京城有座院子……

我抽回手,很禮貌也很堅決地說:大哥,您喝醉瞭。謝謝您的好意。88。

曾經有朋友覺得我辛苦,懇求我不要工作,可以負擔我的生活,對我並沒有要求。​

我回絕。那不是我喜歡的方式。

我自食其力,不想靠任何人生活。除瞭照顧自己,我也照顧我的傢人,以及盡量給朋友們提供幫助,另外也還算兼濟瞭一點點社會吧。

我崇尚簡單的生活,所以當我點檢自己的物品的時候,我慚愧地發現,我所擁有的,還是太多。有很多東西因為忘記而浪費。

有不少人羨慕我的生活,而我從來沒有羨慕過別人的生活。我覺得每個人都有自己追求的活法,開心就好,我喜歡享受人生的各種環境、各種階段,雖然在過往,我的確還達不到現在的層次,我會有重重壓力、會憂心、會掙紮和糾結,但是歲月過去,那些東西慢慢消散,我把我在別人眼中的大部分劣勢都轉化成我自己的優勢,優遊自在。

行動的自由,的確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磨礪、積累、反思、總結、勇氣、能力。

如果我現在沒有賺錢的能力,我就會在意股市的漲跌。

如果我沒有選擇的資本,我就會被迫做我並不喜歡的事。

如果我的適應力不強,我就隻能過某類標準的生活,難以上升或降級。

我曾經什麼都不會,完全依靠傢人的照顧,如同寄生蟲。但我慢慢地學習生活,舍得離開溫暖的窩巢,一個人獨自奔向異鄉,學習各種生活技能,我也舍得離開優渥的工作環境,進入未知的艱辛探索,不斷踏入陌生領域。

在我達到今天的自由之前,我曾經廢寢忘食地學習銀行系統管理知識並拿到人行和市分行大獎; 我曾經熬夜趕學ERP培訓內容至凌晨三四點,睡幾個小時,再精神百倍地現炒現賣給客戶培訓,而又能夠讓客戶信服,而我當時使用的工具,不過是向朋友借來的一臺老舊的筆記本和幫助文檔;  我曾經在夜晚接到臨時任務第二天要給客戶做培訓然後連夜準備包括演示賬套在內的所有內容,在客戶的掌聲裡我明白那是值得的。我曾經逐字逐句地閱讀上百份文檔務求推向市場時以嚴謹專業的部門形象出現而不是被詬病。我也曾經嘔心瀝血地規劃知識管理系統導致自己劇咳一年多。

在我成為自由職業者以後,我仍然奉行專業主義,因為這是完全融入我血液的東西,是我的習慣和性格。我熱愛工作,雖然我不上班,我隨時隨地都在工作,也在娛樂和生活。它們渾然一體,不須分割。任何時候我都在學習,甚至包括夢中,也許是因為昨晚臨睡前看到有人拍的北京的彩虹,在我夢中也出現瞭綺麗的彩虹,有些現實中無法發生而在夢中可以出現的場景,是我的靈感來源之一。

所以,在我的微信公眾號的簡介裡,我有寫一句:無能力,難治愈。

能力,有很多分類,首要的,是生存能力。如果一個人滿腹經綸而鬱鬱不得志,固然是要檢視社會,同時,也要觀照自身。蘇軾的《賈誼論》給我很大影響,讓我徹底走出病態的清高。生存能力包括瞭生活和職場技能。它們可以提供我們在社會上的基礎需要,溫飽、享受。

僅有技能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知識和智慧。

知識幫助我們超越技能去瞭解世界,智慧讓我們懂得運用知識,達到更高的人生境界。

很多人缺少毅力,不願嘗試和堅持,我的看法是:這是因為,缺少人生規劃,不清楚自己的人生使命,找不到生活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