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6:48:54
記得去年有一天,我為瞭必要的事,將離傢遠行。在以前,每逢我出門瞭,你們一定不高興,要阻住我,或者約我早歸。在更早的以前,我出門須得瞞過你們。你弟弟後來尋我不著,須得哭幾場。我回來瞭,倘預知時期,你們常到門口或半路上來迎候。我所描的那幅題曰《爸爸還不來》的畫,便是以你和你的弟弟的等我歸傢為題材的。因為我在過去的十來年中,以你們為我的生活慰安者,天天晚上和你們談故事,作遊戲,吃東西,使你們都覺得傢庭生活的溫暖,少不來一個爸爸,所以不肯放我離傢。去年這一天我要出門瞭,你的弟妹們照舊為我惜別,約我早歸。我以為你也如此,正在約你何時回傢和買些什麼東西來,不意你卻勸我早去,又勸我遲歸,說你有種種玩意可以騙住弟妹們的阻止和盼待。原來你已在我和你母親談話中聞知瞭我此行有早去遲歸的必要,決意為我分擔生活的辛苦瞭。我此行感覺輕快,但又感覺悲哀。因為我傢將少卻瞭一個黃金時代的幸福兒。
以上原都是過去的事,但是常常切在我的心頭,使我不能忘卻。現在,你已做中學生,不久就要完全脫離黃金時代而走向成人的世間去瞭。我覺得你此行比出嫁更重大。古人送女兒出嫁詩雲:“幼為長所育,兩別泣不休。對此結中腸,義往難復留。”你出黃金時代的“義往”,實比出嫁更“難復留”,我對此安得不“結中腸”?所以現在追述我的所感,寫這篇文章來送你。你此後的去處,就是我這冊畫集裡所描寫的世間。我對於你此行很不放心。因為這好比把你從慈愛的父母身旁遣嫁到惡姑的傢裡去,正如前詩中說:“自小閨內訓,事姑貽我憂。”事姑取甚樣的態度,我難於代你決定。但希望你努力自愛,勿貽我憂而已。
約十年前,我曾作一冊描寫你們的黃金時代的畫集(《子愷畫集》)。其序文(《給我的孩子們》)中曾經有這樣的話:“我的孩子們!我憧憬於你們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我想委曲地說出來,使你們自己曉得。可惜到你們懂得我的話的時候,你們將不復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人瞭。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但是你們的黃金時代有限,現實終於要暴露的。這是我經驗過來的情形,也是大人們誰也經驗過來的情形。我眼看見兒時伴侶中的英雄、好漢,一個個退縮、順從、妥協、屈服起來,到象綿羊的地步。我自己也是如此。‘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你們不久也要走這條路呢!”寫這些話時的情景還歷歷在目,而現在你果然已經“懂得我的話”瞭!果然也要“走這條路”瞭!無常迅速,念此又安得不結中腸啊!
點評:
從孩子出生,直到小學畢業這一年齡段,孩子最崇拜的人,起初是父母,後來又有老師,名人等。因為他的視野范圍在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也更加豐富起來。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過程,每天都在發展變化。那麼,孩子怎樣算長大瞭呢?
長大也許與年齡沒有絕對的關系。但一個很重要的標志是:她不再崇拜傢長和老師,甚至對他們的一些理論信條開始產生質疑,或者是持否定的態度。這時候,孩子就逐漸走向成熟瞭。所謂成熟就是建立瞭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孩子開始以他獨特的視角去觀察周圍的世界,用自己的方法去解決問題。
也許,孩子的方法我們不理解,但我們還要有足夠的耐心去等待。他們的方法也許很好,很有效,僅僅需要傢長的支持和鼓勵。
如果有一天,你看到一篇孩子寫著父母有什麼不足的文章,應該感到欣慰。這說明他已經開始審視自己的父母瞭,他是在拍父母的肩膀,而不再是仰視瞭。也隻有這時,我們才會真正感覺孩子終於慢慢長大瞭,我們終於可以安心地放手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