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七條箴言

2016-08-13 17:09:50

教師個人是否愛學生,取決於這個教師的品德。要使學校中多數教師把學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則必須建立以學生為目的的教育體制。把學生當作手段的行徑之所以大量得逞,重要原因是教師權力過大,手握決定學生升級畢業之大權。所以,我贊同愛因斯坦的建議:給教師使用強制措施的權力應該盡可能少,使學生對其尊敬的唯一來源是他的人性和理智品質。與此相應,便是擴大學生尤其研究生的權利,在教學大綱許可的范圍內,可以自由選擇老師和課程,可以改換門庭,另就高明。考核教師也應主要看其是否得到學生的愛戴,而非是得到行政部門的青睞。像現在這樣,教師有本事活動到大筆科研經費,就有多招學生的權力,就有讓學生替自己打工的權力,否則就受氣,甚至被剝奪帶學生的權利,在這種體制下,焉有學生不淪為手段之理。

摘自:《周國平論教育》——教育的七條箴言

點評:

請在有強大自制力的情況下,踐行這七條箴言。我們都知道,由於大環境的原因,我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還無法真正改變教育的現狀,但作為傢庭個體,我們手中畢竟掌握著一定的主動權,也就是為我們的孩子創造一個盡可能好的小環境,把大環境對他們的危害縮小到最低限度。

周國平說,關於教育,其實教育傢的觀點往往沒有哲學傢的觀點更深刻。的確是這樣的,其實讀瞭這麼多年的教育書,真正能夠影響我的教育觀念的,都不是教育傢和教師寫的書,而是心理學哲學,或者別的書。一線教師的觀點往往都是比較實用的,技術性的,很難上升到觀念的角度。而現今的中國還真的找不出一位可以真正稱得上是教育傢的人(如果有的話,請大傢補充,好讓我補補課)。我感覺作為一個教育傢首先應該是一個哲學傢。但是真正的哲學傢,卻很少有關註教育的,這算是一個遺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