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用心嗎

2016-08-13 17:10:30

文/阿飛

"我所認為最深沉的愛,莫過於分開以後,我將自己,活成瞭你的樣子”。

大約是在一個春風沉醉的晚上,聽到瞭這段故事,呈和潔是高中同學,之間有默默的那一絲情愫,之後,兩人分別上瞭大學,再相隔一千多裡的異地,電話維系著他眼中的她,她心中的他,然後她向他表白瞭,他沒有回應,他給出的理由是,當時沒想到要談戀愛,或許故事到這裡該結束瞭,然而,兩年之後,他向她短信表白瞭,然後也沒有回應,他再也不好向她提出這件事,大學畢業之後,一個留校,一個在傢附近,還是異地。說起來,這是一個很老套的故事,或許是故事的一個開局,這樣的情感總是讓人唏噓不已,縈懷於心卻又要不懂於情,耿耿於無數個不眠之夜,仿佛自己稍微的奢求就會砸碎自己心中的一絲虛妄。

超跟他女朋友談瞭幾年瞭,忽然有一天就分手瞭,這個發生在春寒料峭的江南某鎮,他們年前準備回去見父母訂婚的,可是就是因為這件事,遇到瞭一些很多現實的問題,在雙方見父母的時候,他女朋友在雙方父母前數落他的不是,他們當場的爭執,惡語相加,說他父母不懂事,父母的臉都掛不住瞭,本來是要準備結婚的,結果就這樣情況急轉直下,超那段時間仿佛識遍人間況味,超說:“我再也不想理她瞭”。當我們都以為這段故事會這麼結束的時候,我們都錯瞭,後來的某一天,超拿著一束鮮花滿面春光的回來,“我們又好瞭”。

後來我在想,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愛情麼,這就是所謂的痛並快樂著麼,愛情就是曾經有一個人讓你怦然心動,還是繁華散盡後的一抹哀傷,亦或是長風過後的一縷雲煙,那些事,就讓她隨風去吧,塵歸塵,土歸土。愛情,當她存在的時候你不會感受到她的存在,當他離開的時候你才會真切的感受到他的離開。或許我以為我們愛一個人,其實我們更愛的隻是自己而已,我們所以為的愛情,不過是自以為是而已。茫茫人海,找到一個懂你的人和你懂的人,找到一個理解你的人和你理解的人,找到一個包容你的人和你願意包容她的人是何其的困難,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所自以為是的默契,不過是一場美好的誤會而已,自己內心不能自拔的怦然心動的感覺,不過是錯覺而已。正如馬塞爾·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中所說:“遠遠看去優美而神秘的人和事,隻要拉近瞭看,就會明白它們原來既不神秘又不優美。”愛情何嘗不是如此?情人眼裡出的西施,感覺在,一切都在,感覺不在瞭,什麼都不在瞭。

帶來愛情的,是你的三觀,毀壞愛情的也是你的三觀。一個人的三觀,是如此的強大,她深深地隱藏在自己的潛意識之下,卻又無時無刻在左右著你。在現在這個世界,你可以很快的改變你的容顏,披上你的戎裝,但是你改不瞭你的三觀,你是一個堅定的人,你就不會被周圍的誘惑所迷惑,你選擇瞭遠方,你終會抵達彼岸,當然,你是一棵墻頭草,自然會風吹兩邊倒。這個世界,最痛苦的不是對牛談琴,而是當你彈琴的時候,他還要說你談的不是琴。在你的內心深處,你是什麼樣的人,你有什麼樣的三觀,最終會讓你找到什麼樣的的愛情,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合則聚,不合則散。對於一個事物,如果兩個人的理解完全不在一個層次上,兩個人就沒有溝通的可能。你在過你的獨木橋,她卻在走她的陽關道。 用列夫・托爾斯泰的話來說, “幸福的愛情都是相似的,不幸的愛情各有各的不幸。”

愛情,並不是我們所臆想的烏托邦,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是何其的困難。我們總是期待愛情的浪漫,期待美好,正如劉慈欣《朝聞道》中形容的那樣:“在黃昏的鳥鳴中看著夜幕降臨大地, 在銀色的月光下聽著懷舊的音樂,喝著美酒想著你心愛的人”,然而《詩經》裡面的“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幾句,也是形容愛情用的最多的吧。

如果有愛情,那麼愛情應該是你的樣子吧,這或許就是愛情之所以為愛情的原因瞭。!

豆瓣鏈接:http://www.douban.com/note/274656481/

點評:三觀指的是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理論體系上它們的相互關系與概念如下:

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三者是統一的: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就有什麼樣的人生觀,有什麼樣的人生觀就有什麼樣的價值觀。

世界觀是人們對世界總的、根本的看法。由於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觀察問題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觀。哲學是其理論表現形式。作為一個人來說,世界觀又總是和他的理想、信念有機聯系起來的,世界觀總是處於最高層次,對理想和信念起支配作用和導向作用;同時世界觀也是個性傾向性的最高層次,它是人的行為的最高調節器,制約著人的整個心理面貌,直接影響人的個性品質。可以講,世界觀決定一個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