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不驚人死不休(93)盡其當然,順其自然
2016-08-13 17:13:25
觀點:
分析幽默,就好比解剖青蛙。沒有人對這種分析有興趣,最後還把青蛙弄死瞭。——E·B·懷特“假如‘既得利益者’不成為改革者的話,那麼改革就沒有希望。”“廢除黑人歧視的是白人,廢除中國女人裹腳的也不是女人自己,而是男人。”——【著名經濟學傢張維迎在亞佈力論壇上發表演講,提出:既得利益者可能成為改革者。】李光耀預測中國的創造力永遠無法與美匹敵,因為中國文化不允許自由交流和思想競爭。“如果你相信中國將發生某種民主革命,你就錯瞭。為實現現代化的目標,中共領導人將嘗試各種方法,除瞭多黨制一人一票的民主體系。”李光耀說:“中國告訴我們國傢無論大小一律平等。但當我們做的事惹其不高興時,他們就會說你讓13億人民不高興瞭,請搞清自己的位置。”他認為,中國須避免犯下德日曾經的錯誤,“我相信中國領導人明白,若與美國展開軍備競爭就會失敗”安倍把80年代中日裝友好的最後一層窗戶紙也基本捅破瞭,挺好的。國內一群傻逼還一臉友邦驚詫的德行,真拿得住啊。至少在政府層面,自建交後,日本政府差 不多就是自己當三孫子的對華政策,換回來的是仇恨代代傳,越傳越離譜。但直到小泉,也沒捅破裝友好的假和氣,安倍這一搞也算日本真正新人換舊人瞭。 ——@牛博的羽良@熊培雲:有人說你的微博和書不一樣啊,怎麼總在“抱怨 ”啊。其實我對自己的生活從無抱怨,我隻是在以批評關心社會。我批評上的努力主要來自兩樣東西:一為慈悲,二為道理。前者屬心,後者屬智。我在過一種心智健全的生活而已。也許我本可以不理會這個國傢,但我既在此生活就該批評它,既為自救,也為交良心稅。視頻:http://t.cn/zjT3smG現在的互聯網上擁擠著超過140億個網頁,想要弄清楚這些網頁之間龐雜而繁復的關系,的確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就像那個著名的“六度分離理論”(每個人隻需通過最多六個人即可與世界上任何一個人建立聯系)一樣,科學傢同樣研究出瞭網頁之間的“社交關系”:從任意一個網頁,最多隻需經過最多19次點擊,即可抵達互聯網上任意另一個網頁。所有靠物質支撐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都會隨著物質的離去而離去。隻有心靈的淡定寧靜,繼而產生的身心愉悅,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霍華德金森當幸福來得太多的時候你就會在幸福中迷失自我變得驕傲甚至是傲慢,還是應該慢慢的享受生活,逐步的追尋自己的目標,不能急於求成,畢竟步子邁大瞭容易扯著蛋。慢慢來才會有激情一些,一旦全部擁有就不知道珍惜瞭。——河石子@伊能靜:不要在乎傷害的語言,會說出那些語言的人是因為他們恐懼。恐懼他們不認可的被認可,恐懼他們不愛的被愛。不要過度沉醉在贊美之中,那會讓你太相信自己,失去自省和判斷。唯一可做的是「如實」的自己。當心裡有瞭踏實的準則,就不會歪曲傾斜,也不會飛高跌重。不活於虛,而活於實,就有不被左右的力量。光陰蹉跎,世界喧囂,我自己要警惕,在人生旅途上保持一份童趣和閑心是不容易的。如果哪一天我隻是埋頭於人生中的種種事務,不再有興致扒在車窗旁看沿途的風光,傾聽內心的音樂,那時候我就真正老瞭俗瞭,那樣便辜負瞭人生這一趟美好的旅行。——周國平《車窗外》
思辨:
要是我的男人真的就沒那本事,我就忍瞭,弄不好他有瞭本事,我就沒瞭他呢。他沒逼我長成曼玉嘉欣,我沒理由逼他蓋過李嘉誠。很多時候,做一個好的陳述者比去下一個結論,做一個評論者要難的多的多,陳述,是一個很客觀的還原,而結論,每個讀者都會有不一樣的判斷,這樣,你的文章才會有更大的價值。對於閱讀者,看大傢寫出來的場景遠比看最終寫作者給出的結論強。根據別人給出的場景,作出自己的判斷,也是一種能力的修煉。——kent.zhu:別告訴我結論,說現象!隻有經歷地獄般的磨難,才能煉出創造天堂的力量;隻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奏出世間的絕唱。——泰戈爾關於女明星的年齡,亦舒的話好不傖俗:“三十多歲,怎麼不過時,戲都不賣座,演技精湛又如何?觀眾平均年齡隻有十三至十九,他們幹脆回傢看他們的媽豈非更好。”有那麼一群人:從來不進市場購物,卻在研究著你的物價;從來不要買房,卻在研究著你的房價;從來不用交養老錢,卻在研究著你的社保;從來沒有進過企業,卻在研究你該怎麼交稅;從來都不會失業,卻在研究著你的下崗;兒孫都在國外,卻在研究著你該如何愛國。王傢衛有一次讓他的演員翻譯 I love you,有的演員翻譯成我愛你。墨鏡王說,怎麼可以講這樣的話,應該是“我已經很久沒有坐過摩托車瞭,也很久未試過這麼接近一個人瞭,雖然我知道這條路不是很遠。我知道不久我就會下車。可是,這一分鐘,我覺得好暖。”當你舉起道德的大棒砸向別人的時候,最終有一天你也會被別人用同樣的方式砸回。很多被害者的遺屬帶著幾近絕望的憤怒抗訴,要求給犯罪者最終的刑罰要求處以極刑,要說為什麼他們的憤怒會如此強烈,那是因為這些犯人中,很多人都不為自己犯下的罪行感到悔恨,唯一悔恨的隻是自己被逮住,為瞭讓審判對自己有利,他們會演一些令人作嘔的小把戲,這樣的小把戲,被害人傢屬一眼就能看穿,他們說自己的成長經歷,說自己不被父母愛護,說社會對自己不理不睬,說這些讓人膩煩的狡辯和自欺的廢話,我告訴你們,即使是被關進同樣的環境,不,即使是遭受更殘酷的命運,很多人也決不會犯罪,絕不會去傷害 欺騙 搶劫 殺害他人 沾染毒品 欺詐老年人 匯款欺詐 搶劫 強奸 殺人,會那麼輕易地剝奪他人尊嚴的人,他心琴的弦早就一根不剩瞭!——日劇《金牌女王》@李承鵬:梅思平,五四運動中高喊愛國口號、抓漢奸,一把火燒趙傢樓。等日本人真打來卻成汪偽政府高官,成真正漢奸;胡適,聽蔣介石介紹國力兵力之窘,曾言速開戰對國不利、需隱忍。在北大禮堂被學生扔鞋罵為漢奸。抗戰打響,胡親臨前線後又赴美爭取援助,功勞汗馬…歷史上漢奸和愛國者,喊的和做的,往往相反。一個國傢走向怎樣的未來,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如何面對自己的過去。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一個民族的悲劇其實也可以是它的財富,而拒絕挖掘這個財富則往往導致一個民族在歷史的死胡同裡原地踏步。很多時候,拒絕反思,“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導致的往往是苦難的死循環。其實誠懇地反思過去,核心意義並不是“秋後算賬”,而恰恰是在直面歷史的基礎上實現真正的和解與穩定。——劉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