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7:19:41
分享惜墨上的一篇文章,結合文後卡米拉博士的建議,我們身邊的“內向人”需要多點理解。(其實,按這個算法,閱讀也是個內向人喲!)
作者:喀仔
大多數性格內向的人在社交情境裡經常給人一種不自在、表現不自然甚至是表現前後不一致的印象。
表現不一的落差優勢甚至連內向者自己也大吃一驚並為此感到疑惑不解。因為這種現象是發生在社交情境裡的,所以很容易引來別人錯誤而且嚴重的誤解。別人會覺得他們故意在隱瞞些什麼,有人甚至會被嚴重地誤解為“陰謀派”或“社交油子”。
很多內向者自己也難以理解自身的情況,時常是有苦說不出。
“精力”是內向者們維持各種社交活動的質量的能量。“頭腦空白”是在大多數性格內向者身上經常發生的一種體驗,這是因為他們的大腦接受瞭太多的刺激。過多的社交活動會產生過多的外界刺激,讓他們應付不瞭而焦躁不安,越來越表現不自在,不自然,這時他們需要離開現場,找個安靜且舒適的地方休息,來恢復貧瘠的經歷。如果恢復得好,會回到正常的狀態。
我們需要知道,內向者們很依賴精力。他們就像一塊充電電池,需要時常回能。但他們的精力比其他人流失得要快,卻又恢復得很慢。
在社交活動中,精力充沛時,他們會表現得活潑,能做到口若懸河。在精力貧瘠時,他們則表現得安靜,顯得沉默寡言。這就是他們在社交中很容易引起別人猜疑的原因。
需要提醒的是,我們的社會文化肯定和推崇外向者或“外向”的能力,善於說話者被視為是有影響力的。相比較之下,包括內向者在內的大多數人都給“內向”貼上瞭弱者這樣貶義的標簽,性格內向者是不受歡迎的。這無疑是給性格內向者帶來瞭巨大的壓力,本來他們已經在各種各樣的社交情境中弄得精疲力盡,現在他們還要為此感到內疚和自責。
其實,社會上沒有正確地認識性格內向的人,一直以來都沒有給予起碼的寬容和接納。性格內向的人真的是弱者嗎?人們瞭解性格內向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