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7:54:23
宋大媽的投稿。
原文:關於財富
在貧富差距是個大問題這篇文章裡,我提到瞭收入分配中的“績效導向”,即為社會創造瞭更多財富、把蛋糕做大的人,理應獲得更多收入。
但在現實中,就算拋開權力對收入分配的幹擾,我們也經常發現獲得瞭高收入的人未必比低收入的人創造瞭更多的價值,比如早幾年,煤老板、 礦老板成為瞭國內最引人註意的高收入群體,雖然他們從未登上所謂的富豪榜,但煤老板群體的一夜暴富依然被指為不正常;不僅在國內,在國外,體育明星、影視歌星的收入也比科學傢、哲學傢要高不少,而同在音樂行業,地下絲絨、Sonic Youth能和那些在舞臺上蹦蹦跳跳、不知所雲的二貨去比收入嗎?這裡我決沒有貶低明星和煤老板的意思,但如果說他們獲得瞭應該獲得的收入,那麼像科學傢、哲學傢是不是就在收入分配中吃虧瞭呢?
這首先和我們對績效的評判有關,不僅評判績效的標準有其時代性,評估績效的方法有其局限性,就連我們對評估對象本身的認識也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小甜甜的影響我們現在就看得透,而地下絲絨的魅力,經過幾十年,才變得越來越清晰,過幾年,可能知道小甜甜的人就會越來越少,而地下絲絨卻依然可以源源不 斷地吸引新的歌迷。
但歸根結底,這個問題和我們對財富的認識的有關。
我們經常把金錢視同為財富,但實際上金錢並非就是財富。財富可以是器物,像房子、田產、汽車、傢具、瓶瓶罐罐等都是財富;財富也可以是精神層面的東西,比如知識、思想、藝術等等,其實體育也是精神層面的財富,因為體育最大的作用是它可以給我們帶來精神上的愉悅。
財富發展的一個趨勢是,精神財富的價值越來越超過器物財富。iPhone比山寨機更值錢不是因為iPhone的物料成本高,而是因為iPhone融 入瞭更多的思想和技術,所以iPhone不僅比山寨機貴,利潤率也高得更多;在iPhone的生產鏈條裡,蘋果占瞭大頭,提供關鍵原件的設備商占中頭,而組裝商富士康隻能拿最小頭,收益的遞減其實也是知識投入的遞減;而一個人買瞭iPhone,卻放在傢裡不用,iPhone對他價值甚至不如一個使用中的山寨機,不用的iPhone僅僅隻有不斷貶值的器物的價值,隻有使用才能喚醒它巨大的、遠超其器物價值的精神價值。
財富的另一個特點在於,財富的意義不僅是擁有,還有交換——以我有的換我需要的,更準確的說是以別人需要的換我需要的。從根本上說,衡量一個人擁有 多少財富,不單是看他有多少財物或者多少思想,而是看他的財物、思想對其他人(社會)有多少價值,因此“創造價值”這個詞天然地就包含瞭兩層含義——創造的成果本身有價值,同時這個價值可以為其他人所用,並產生正向的作用。比如,凡高畫作的價值。
再說說金錢,正是在交換規模擴大的過程中,金錢才得以產生——金錢,既是交換的媒介,又是價值衡量的標準,雖然名望、歷史評價等等也都是衡量財富的標準,但它們都無法像金錢一樣做到量化,也就無法替代金錢獨特的作用。
但金錢這個標準也有其局限,它的缺陷在於金錢標準是即時的,它缺乏歷史的時間性,再加上價值評判存在的局限性,僅以金錢做為單一的價值評判標準,看到的隻能是一個片面的價值。
比如貝利,他踢球時的工資、他轉會紐約宇宙隊的身價還比不上現在的一個三流球員,但他獲得的歷史地位、被賦予的歷史影響,是今天100個三流球員加起來都無法仰視的;再比如卡夫卡,他生前沒有享受過他的作品帶來的一丁點好處,但他的作品從被發現那一天起就成瞭全人類的財富,現實也許虧欠瞭他,但歷史沒有。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創造(擁有)價值的總和總歸會在歷史面前變得公平。
過於看重金錢,把精力花在抱怨現實的分配不公對有志於創造的人來說是有害的,那隻會讓我們變得短視,讓工作因急功近利而本末倒置,最終損害創造可能產生的價值,並讓創造失去樂趣。
對富於創造力的人來說,創造價值遠比占有金錢要更快樂。
點評:
查理-芒格在講述機會成本,用婚姻做瞭比方,每個人都想找到最理想的伴侶,這樣就導致一直在尋找,一個一個的比較,浪費瞭很多時間。而一個投資人要很好地控制時間和機會成本。一個財富價值創造者更甚。
對地球來講,財富就是整個地球所擁有的一切資源;對一個國傢來講,財富就是在它所轄地域內所擁有的一切資源;財富就是資源,資源就是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