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2016-08-13 17:54:33

文/bobbyleung

在“從非數學角度談做事成功的概”/“傻逼一樣的堅持”一文中,疏漏瞭一個問題,是否值得堅持去做一件事情,還需要考慮時間成本。我就順著這個問題擴展一下,順便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

做這件事情,需要投入什麼,會獲得什麼?往往需要嘗試很多次,可能需要很久才能實現,那是否值得我們去做呢?因為就算我們平時做一件很普通的事,也會先考慮一下需要用多長時間,是否值得去做。用一個時髦的說法,叫做“投入和產出比”。

“是否值得去做?”這個困惑著很多人的問題同樣也多次困擾過我。生活沒有標準答案,所以我們每一次選擇,可能都會猶豫再三,我隻能根據自己的經驗給出自己的處理方式,卻給不出一個符合每個人的標準答案。

我是否要做運動員?是否要報考名牌?是否要出國?是否要周遊世界?是否要做音樂?是否要做演員?是否要花十多年甚至耗盡自己的心血去寫一本書?是否要去做…這件很難成功的小概率事件?

毋庸置疑的是,通常這件“是否要做的事情”,往往不是那麼輕易就能做到的,對當事人而言卻是很重要的,自然也是有意義的,甚至可以說是當事人的夢想。但在他人看來卻未必值得嘗試,因為在旁人看來,做這件事情可能會浪費很多時間結果還是失敗瞭。

……很奇怪的是這時候我想起來幾部與此有關的電影《阿甘正傳》、《翻滾吧阿信》、《羅拉快跑》、《Rudy》(又名《追夢赤子心》)、《肖申克的救贖》、《當幸福來敲門》……

回到正題,對於“時間成本”和產出比,我的理解是,問題的根本在於每個人的價值觀並不一樣,所以在面對同樣問題做出選擇的時候,取舍也不一樣,有人覺得時間寶貴,要做有意義的事情,有人說“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於是幹脆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更有些人,在取舍之間,幾乎放棄瞭一切,奮不顧身的去追逐自己的夢想瞭。

而諸如“復讀N年考名牌學校” “大叔要堅持高考考大學”這樣的目標,不符合我的價值觀,也不符合我的需求(我沒必要為瞭拿一個名牌高校的文憑跟高考耗上,我有很多其他事想去做,要去做),但是未必不符合他人的需求和價值觀(胡適作為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一生拿瞭36個博士學位,這是不是很有趣呢)。但有些人可能其他方面處於“知足”的狀態,立志於此,那也無話可說。另外他們的生活大概也不是僅僅為瞭做這一件事,每個人的境遇不同,想法不同,所以我不能妄加批判。

至於 @剛強的枝子 所說到的事物的本質,這個概念太大,並不是我能解答的。 我個人覺得沒有一個標準的說法,可以借用蘇軾的那一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來表達吧。事情的選擇一旦牽涉到人的主觀思維,就成瞭很難完全量化的東西。 如果堅持的事情,是自己認為有意義而且重要的事情,就值得瞭(有意義與否,重要與否,還要繞回到每個人的價值觀的選擇)。另外,每個人的認知都是一條曲折的路。我們可以捫心自問,往前追溯十年,二十年,有多少人的價值觀被改變甚至被顛覆瞭?所謂的有意義與否,不同的時間,即便是同一個人,TA的態度多多少少也會發生變化。每個人在不同階段做出的選擇恐怕也是不一樣的?這可謂是成長的樂趣。

不要害怕生活,要相信生活的確值得去生活,並且人的信念有助於達成這個事實——羅曼·羅蘭

這裡我更願意這樣去解讀這句話:不要害怕嘗試,開開心心的去做事,如果足夠用心,在這個過程中,可以不斷的調整自己的方向,加固自己的信念,總會越來越接近屬於自己的結果。

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原文地址: http://www.thinksth.com/read/143/

點評:傻傻的堅持是否真會產生“牛逼”的結果?在“智者”看來是沒必要的,因為他有更多聰明的方法,有很多的替代方案,這無可或非。當然,這個時間成本的應用是很有技巧的,也就是對目標的追求是否太過執著,是否通過不斷的學習依然堅定如實,在這條路上是否獲得真正的成長?

附一篇:黎歌(784260102#qq.com)的投稿

《做出格的事》

心裡總有一種沖動,能使盡全身力氣做一件事,不需要結果。昨天看瞭蔡依林香港演唱會的一個講解,她自己說:“很多藝人都很努力,所以我決不能輸給他們,我犧牲瞭我的傢人,朋友,愛情,選擇瞭這樣一種生活。可是你們讓我的夢想一次又一次實現,別說準備三個月,就是三年,三十年,我還是會這樣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