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溫泉”並非人人適合 泡法不當易傷身

2016-12-20 11:01:32

  泡露天溫泉警惕心梗

  據養生專傢介紹,泡溫泉具有很好的養生作用。在養生觀念裡,冬天可以靠溫泉補養陽氣,溫泉水當中含有很多的礦物質,所以泡完後身體比普通熱水的感覺要更舒適,長期泡不僅可以使肌肉、關節松弛,消除疲勞;還可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加速人體新陳代謝,還會增進皮膚的彈性和光澤。

  溫泉中豐富的礦物質對人體健康有一定的幫助,如調整心腦血管疾病,治療糖尿病、痛風、神經痛、關節炎等,一些國傢還把溫泉作為一種“自然療法”,透過大部分的化學物質沉淀在皮膚上,改變皮膚酸堿度,從而起到吸收、沉淀及清除的作用,並讓溫泉水中的化學物質刺激神經、內分泌及免疫系統。

  一邊泡溫泉,一邊欣賞美景的愜意方式讓露天溫泉備受歡迎,但這種泉中岸上“冰火兩重天”的反差也是導致疾病爆發的重要因素。因為溫泉的溫度較高,容易使人體大量出汗、心跳加快,心臟耗氧量增加,易出現胸悶、心悸,“很多心梗患者,都是在和傢人泡澡、泡溫泉的時候,一上岸在出水剎那受涼發病的。”沈陽軍區總醫院急診科主任金紅旭介紹,這個季節泡溫泉是一定要註意,不要讓身體受到太大的溫差,尤其是平時經常加班熬夜、晝夜顛倒、壓力大、吸煙多的人,此外,泡溫泉的時間不宜過長,心腦血管病或高血壓病患者水溫不宜過高,即便沒有發現心腦血管基礎疾病,也要警惕隱蔽的心梗突然發作,一旦出現胸悶、頭暈、心慌癥狀,應立即離開溫泉池,註意適時補水、休息和保暖,癥狀嚴重的應及時就診。

  貪戀“熱湯”易發皮膚病

  值得註意的是,如果浸泡方法不當也可帶來健康問題,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皮膚科主任鐘江表示,根據泉水中所含的礦物質,泉水可分為碳酸泉、硫黃泉及氛化物泉和含有其他多種成分的泉水,不同的泉水對身體各有不同的療效。如硫黃泉可軟化皮膚角質、含鈉元素的碳酸水有漂白軟化肌膚的效果。冬季天氣幹燥,泡溫泉有助於治療皮膚幹癢,但泡溫泉時如果方法不當也會對皮膚不利。如在溫泉中的浸泡時間過長,且不斷搓洗,易使皮膚變得幹燥發癢,撓抓之後起疹、破皮,進而導致毛囊炎。此外,溫泉水溫度不足以殺滅病菌,一些傳染性皮膚疾病也可能借此傳播。

  “其實皮膚問題早在上個月就發現瞭,經常感覺身上又幹又癢,但我以為是天氣幹燥和喝水少的原因,就沒多想,仍然每周一泡。”嚴先生說,上周五泡完溫泉回來的當晚,他身上幹癢難忍,撓抓之後起瞭紅疹子,而且這些疹子連續幾天都不見消。昨日,他到醫院皮膚科就診時,經醫生檢查,確診是因為溫泉水所含礦物質刺激皮膚導致的濕疹。(東方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