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澤而漁的意思是指抽幹池水,捉盡池魚。比喻目光短淺,隻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打算。那麼,竭澤而漁這個成語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誰?竭澤而漁又有什麼歷史典故呢?現在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竭澤而漁的主人公是雍季。雍季,是春秋時期晉國大臣。
春秋時期,晉文公率軍在城濮與楚國對峙,他問狐偃如何勝強大的楚軍。狐偃獻計用欺騙的辦法。他又問雍季如何處理,雍季說用欺騙的辦法隻能是把池水弄幹捉魚,到第二年就沒魚捉瞭,打仗還是要靠實力。
竭澤而漁的出處
《呂氏春秋·義賞》:“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
竭澤而漁的典故
春秋時期,晉文公親率軍隊同楚軍大戰於城濮(在當時衛國境內,今山東濮縣南)。這次戰爭,晉國大勝,晉文公從此奠定瞭霸主的地位。
當時,晉軍的力量不如楚軍。晉文公問狐偃道:“敵眾我寡,將怎樣才得取勝呢?”狐堰答道:“禮不厭美,戰不厭詐,您用‘詐’好瞭。”文公把狐偃的計策告訴雍季,征求他的意見。雍季起初不贊成,但是也沒有別的辦法,後來隻得同意。他說: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畋,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詐偽之道,雖今偷可,後將無復,非長術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戽幹瞭池塘裡的水而捉魚,哪裡還會捉不到的?可是明年這裡就沒有魚可捉瞭;燒光瞭叢林中的草木而打獵,哪裡還會打不到的?可是明年這裡就沒有野獸可打瞭。欺詐的計策也是如此,雖則現在偶然用一次是會成功的,可是下次再用也就不行瞭,這不是長遠之計啊。
晉文公這次采納瞭狐偃的欺詐計策,果然得瞭大勝。回國以後,論功行賞,雍季卻在狐偃之上。有人感覺奇怪,以為文公賞錯瞭。文公說:“雍季之言,百世之則也,咎犯(狐偃)之言,一時之務也,焉有一進之務先百世之利者乎?”
上述雍季那段話中的:“竭澤而漁,焚藪而畋”,後來就成瞭成語。《淮南子·本經訓》作“焚林而畋,竭澤而漁”;《淮南子·至述訓》作“涸澤而漁,焚林而獵”。現在,我們一般都隻用“竭澤而漁”一句。比喻無止境地索取,不留餘地。例如用來形容反動統治者的橫征暴斂、搜刮民財。
竭澤而漁的啟示
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得與失永遠是一對矛盾。世上沒有絕對的得和失。所以明智的人考慮到瞭失,失時看到瞭得,在得失之間就能做出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