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國之亂是發生在漢景帝時期的一次諸侯國叛亂,那麼,你知道七國之亂是哪七國?七國之亂是怎麼發生的?揭秘公元前154年七國之亂的始末。
公元前514年1月17日,中國漢景帝時期爆發七國之亂。七國之亂是指七個劉姓宗室諸侯王: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故又稱七王之亂。
漢景帝即位後,中央專制皇權和地方王國勢力的矛盾日益激化,禦史大夫晁錯開始與漢景帝謀劃削藩。
漢景帝二年(前155年),晁錯向景帝上《削藩策》,再次上陳諸侯的罪過,請求削減封地,收回旁郡。
漢景帝三年(前154年)冬,楚王來朝,晁錯借機說楚王劉戊為薄太後服喪時,偷偷淫亂,請求誅殺他,景帝下詔赦免死罪,改為削減東海郡作為懲罰;兩年前趙王劉遂有罪,削去其河間郡;膠西王劉昂因為售賣爵位時舞弊,削減其六個縣;隨之景帝又與群臣商議削奪吳王劉濞的封地事宜。
景帝的削藩之舉在朝野引起瞭很大震動,吳王劉濞擔心削地沒完沒瞭,就想進行謀反,遂親往膠西,與膠西王劉昂約定反漢事成,吳與膠西分天下而治。劉昂同意謀反,並與他的兄弟、齊國舊地其他諸王相約反漢。吳王劉濞同時還派人前往楚、趙、淮南諸國,通謀相約起兵。
不久,景帝降詔削奪吳王劉濞的豫章郡、會稽郡。詔令傳到吳國,吳王劉濞立即謀殺瞭吳國境內漢所置二千石以下官吏,聯合串通好的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六王公開反叛。劉濞征募瞭封國內14歲以上,60歲以下的全部男子入伍,聚眾30餘萬人,又派人與匈奴、東越、閩越貴族勾結,以 “請誅晁錯,以清君側” 的名義,舉兵西向,從而開始瞭西漢歷史上的吳楚七國之亂。
叛亂從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開始,到三月即被平息,七王皆死,六國(除楚國外)被廢除。
七國之亂的根源是強大的諸侯王勢力與專制皇權的矛盾,七國之亂也表明瞭中央集權與地方割據勢力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七國之亂叛亂平息後,同姓諸侯王的勢力受到致命打擊。標志著西漢諸侯王勢力的威脅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權進一步得到加強。景帝趁勢收奪各諸侯國的支郡、邊郡歸朝廷所有,並進一步采取措施,削弱諸侯王的權力以加強中央集權。
相關推薦:七國之亂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