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公元 前841年周國人暴動之戰是怎麼發生的

2016-08-16 23:30:56

周國人暴動之戰,又稱彘之亂、國人起義,是公元前842年 發生在西周首都鎬京(今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西北)的以平民為主體的暴動。這裡的“國人”在此為西周、春秋時對居住於國都的人的通稱。那麼,周國人暴動之戰是怎麼發生的呢?周國人暴動之戰是在什麼背景下發生的?揭示公元前841年周國人暴動之戰是怎麼發生的。
周朝是一個由原始部落步入文明社會不久的早期國傢,周朝自周成王、周康王之後,社會矛盾開始激化。到周昭王、周穆王時期,由於貴族內部的分化現象越來越嚴重,許多失勢的貴族和貧困的士階層,社會地位不斷下降,也在城中與一般平民雜處,成為“國人”的組成部分。另外,在“國人”中還有百工、商賈等工商業者以及社會的下層群眾。
且,西周自建國以來,幾乎是每一人國君在位時期都有戰爭。多年來的戰爭使得國傢經濟日況愈下,一直到周厲王時期,周夷王死後,其子周厲王姬胡繼位。周厲王為瞭改變朝廷的經濟狀況,周厲王任用榮夷公為卿士,實行“專利”政策,將山林湖澤改由天子直接控制,不準國人進入謀生。

周都鎬京的國人因不滿周厲王的政策,怨聲載道。大臣召穆公(又稱召公虎、邵公)進諫說:“民不堪命矣!”(人們已經受不瞭瞭,都在議論紛紛)周厲王又命令衛巫監謗,禁止國人談論國事,違者殺戮。
在周厲王的高壓政策下,國人不敢在公開場合議論朝政。人們在路上碰到熟人,也不敢交談招呼,隻用眼色示意一下,然後匆匆地走開,這就是“道路以目”。周厲王得知後十分滿意。對召穆公說:“我有能力制止人們的非議,他們再也不敢議論瞭!”
召穆公勸諫周厲王道:“這是用強制的手段來堵住民眾的嘴啊!這樣堵住人們的嘴,就像堵住瞭一條河。河一旦決口,要造成滅頂之災;人們的嘴被堵住瞭,帶來的危害遠甚於河水!治水要采用疏導的辦法,治民要讓天下人暢所欲言。“周厲王對此卻置若罔聞。
公元前841年,因不滿周厲王的暴政,鎬京的“國人”集結起來,手持棍棒、農具,圍攻王宮,要殺周厲王。周厲王下令調兵遣將。臣下回答說:“我們周朝寓兵於國人,國人就是兵,兵就是國人。國人都暴動瞭,還能調集誰呢?”周厲王帶領親信逃離鎬京,沿渭水河岸,一直逃到彘(今山西省霍州市),並於公元前828年(周共和十四年)病死於該地。
國人攻進王宮,沒有找到周厲王,便轉而尋找太子姬靜。召穆公將姬靜藏瞭起來,國人圍住召穆公傢,要召穆公交出太子,召穆公“乃以其子代王太子”,《竹書紀年》記載:“(國人)執召穆公之子殺之”。
在大臣周定公、召穆公的勸解下,國人平息瞭一些怨恨,紛紛離去。此時宗周無主,周公和召公根據貴族們的推舉,暫時代理政事,重要政務由六卿合議。這種政體,稱為共和(一說由共國國君共伯和代行天子職務)。史稱“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關於“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兩者相比,“共和行政”說較勝。
“國人暴動”動搖瞭西周王朝的統治,直接導致瞭周王室日趨衰微,逐步出現瞭分崩離析的局面。盡管有短暫的宣王中興,但周宣王之後,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西周最終被犬戎所滅。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