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公元 前26世紀阪泉之戰的始末

2016-08-16 23:31:36

阪泉之戰是上古時期黃帝征服中原各族之戰。其約發生於公元前26世紀。交戰雙方為黃帝與炎帝。那麼,你知道阪泉之戰是怎麼發生的嗎?阪泉之戰有什麼歷史背景?揭秘公元前26世紀阪泉之戰的始末。
約公元前26世紀,相傳,在黃帝征服中原各族之戰中,黃帝與炎帝兩個部落聯盟在阪泉(一說今山西運城解池附近,一說今河北涿鹿東南)的一次交戰。炎帝戰敗。這就是史稱阪泉之戰。可以說阪泉之戰是開啟人類文明的一戰,是促使中國政治制度發生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歷史變革。
黃帝,姬姓,傳說他都有熊,即今河南新鄭,居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炎帝,薑姓,是發祥於薑水的那支古族後裔。中國一直是以炎黃子孫自稱的,炎黃子孫的由來是因為我們尊炎帝和黃帝為祖先。

傳說黃帝發明造車作為輿乘,因黃帝有 土德 之瑞,土色泛黃,遂稱黃帝。當炎帝作為 中原 地區部落聯盟首領之時,黃帝部落也參與瞭這個聯盟並接受炎帝的領導。此時,各部落之間為爭奪土地和財富經常發生侵伐征戰,黃帝部落在征戰 中日益崛起,而炎帝部落則日漸衰落。當黃帝部落也從涇水流域沿著黃河向東擴長時,就不可能避免地與炎帝部落發生瞭沖突,阪泉之戰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發生的。
由於參戰的兩個部落都有很強的實力,戰爭的規模頗為壯觀。相傳,炎帝、黃帝是遠緣親屬部落,但阪泉之戰時,距兩部落先祖從同一母氏族中分裂出來,又沿不同路線東漸之時已很遙遠瞭,到瞭原始社會末期,私有制的發展已瓦解瞭血緣親屬同生共死的古老團結,形成“強則分種為酋豪,弱則為人附落”的新觀念,那麼這種遠緣親屬部落間的爭雄戰爭應是在所難免的。
開戰後,黃帝率領“熊、羆、狼、豹、貙、虎”六部軍隊在阪泉之野與炎帝擺開戰場,六部軍隊各持自己的崇拜物為標志的大旗,黃帝作為六部統帥也持一面類似“大纛”之旗,列開瞭陣勢。首先,炎帝在黃帝沒有防范的情況下,先發制人,以火圍攻,使得軒轅城外經常濃煙滾滾,遮天蔽日,應龍用水熄滅火焰,黃帝帥兵將炎帝趕回阪泉之谷,囑手下士兵隻和炎帝鬥智鬥勇,不傷其性命。在阪泉河谷中,豎起七面大旗,擺開瞭星鬥七旗戰法。炎帝火戰失利後,面對星鬥七旗戰法,無計可使,一敗塗地,躲回營內不敢挑釁。黃帝仰慕炎帝的醫藥和農耕技術,決心與他攜手創建文明國傢。他在炎帝營外擺陣練兵,千變萬化的陣法層出不窮,星鬥七旗陣,讓炎帝的士兵看的眼花繚亂,在長達三年多的操練中,使各部的戰鬥力逐漸增強,而炎帝利用崖頭作屏障,隻能觀望陣勢。然而,黃帝在這三年多的時間內,一邊以星鬥七旗戰法練兵做掩護,一邊派人兵日夜掘進,早將洞穴挖到炎帝營的後方。忽一日,黃帝兵將突然竄出,偷襲瞭炎帝陣營,活捉瞭炎帝。
黃帝在這場戰爭中,經“三戰然後得其志”,阪泉之戰以後,黃帝、炎帝連同分別從屬於他們的一些部落結成聯盟,形成瞭超越親屬部落聯盟的新型聯合體的雛形,確立黃帝的領導地位,拉開瞭英雄時代的帷幕。而炎帝敗得心服口服,甘願稱臣,發誓不再與黃帝抗衡。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於是軒轅乃習享,諸侯咸來賓從……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軀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由此可知阪泉之戰發生於神農氏時代之末,由原始農業的發明所開創的全盛時期氏族制度早已走向衰落,
阪泉之戰後,促使中國政治制度發生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歷史變革。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