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爾滸之戰:為什麼是明朝失敗的真正原因(圖)

2016-08-16 23:32:43

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是導致明朝滅亡的真正原因嗎?然而明朝的全面敗局並非是區區的吳三桂引清兵入關造成的。在17世紀初的明與清(後金)之間的薩爾滸決戰,是中國境內的兩個國傢的一場大搏鬥。當然,對於當時明朝是個強大的國傢,明朝主動發起瞭進攻,而且經過瞭近一年的備戰,投入瞭空前多的兵員和物資,結局吃瞭敗仗。原因何在?從戰爭一交火,即使是局部的勝負,人們就開始分析和解釋其原因瞭。但是明朝的全局失敗,專門性的論述還是不多見的。這裡不妨再做些說明。

對明朝失敗原因的探討,在戰場上見瞭分曉時就有人發表瞭意見,但是從很早起,意見就是不同的。杜松、馬林戰敗的消息傳出後,經略楊鎬在三月十一日的奏疏中曾把兩位主將違制行師作為其失敗的原因。他說:“為照報過師期,原以二十一日陸續發兵到邊,二十五日該寬甸一路出口,初一日該沈陽、開、鐵、清河三路出口。俱約定初二至二道關,合兵前進。乃總兵杜松出師,要占首功,單馬行前,輒棄車營。初一日申時(15時~17時)既已活捉夷賊報功,旋又以焚克二寨報功,而不知其已入賊之伏也。賊以備開、鐵之兵與備撫順之兵合而攻之,烏得不敗?既初二午時(11時~13時)開、鐵總兵馬林行至三岔,聞杜松已先出一日,亦倉皇疾出,比至二道關,杜松與王宣、趙夢麟兵馬時已敗亡,又以備撫順之兵與備開、鐵之兵合而攻之,何能久支?”《明神宗實錄》,卷580。楊鎬是這次決戰的明軍總指揮,此時已認定他親自主持制定的分進合擊的作戰方案破產瞭,他哀怨時間的陰差陽錯,更憤恨兩路主將的各自為戰,實際就是把失敗的責任推到這兩個人身上瞭。他不說指揮的問題,而指責兩員大將斷送瞭總指揮的軍事部署。

與此同時,巡按監察禦史陳王庭也在杜松、馬林身上尋找戰敗的原因。他則列出六個原因,如說:“照得行師必以紀律,自誓師之後經略即諭杜松等務以持重。又約三月初一日出口,乃先期兢進,其失一;剛愎自用,其失二;隊伍錯亂,為賊所擊,其失三;擒夷克寨,不加傍哨,致賺賊伏內,被誘不知,其失四;將兵不習,背水而戰,其失五;輕騎深入,撇棄火器車兵,師無老營,其失六。智不能料敵,謀不能馭眾,致二萬餘官軍一時並遭陷潰。至於開、鐵兵馬,初派由三岔出口,馬林苦執由靖安出邊,臨期復由三岔出口。乃撫順交鋒,而該鎮未至,比奴眾乘勝北驅,守備不設,致虜襲營,兵亦潰敗。”《明神宗實錄》,卷580。陳王庭分析杜松、馬林戰敗的六個原因比楊鎬提出的原因更具體化瞭,但或許他是參與制定作戰方案者之一,他分析的基調竟和楊鎬說的相同。

在劉敗沒、李如柏一軍得完的消息傳出後,對此次明軍的結局,輿論反映極其強烈。探討明軍失敗的原因也立即擴展和加深。有人在指揮和調度上找出瞭種種失誤。浙江道禦史楊鶴指出:“遼事之錯,不料彼之情形,喪師辱國,誤在經略;不諳進止機宜,馬上催戰,誤在輔臣;調度不聞,束手無策,誤在樞部。”《明神宗實錄》,卷580。從主將杜松的輕敵冒進,馬林的猶豫不定,轉到瞭李如柏不與劉策應。特別是李如柏出師不主動,作戰不參與,單獨有令,一軍生還,極為可疑。楊鶴揭露李如柏兄弟與努爾哈赤素有“香火之情”。他質問楊鎬:“何以獨止如柏,不止杜松、劉?”《籌遼碩畫》,卷17。他認為李如柏若能與劉相配合,殺入重圍,當不至死,或者夾擊成功,也未可知《明神宗實錄》,卷581。。

著名的遼東經略熊廷弼對此戰喪師辱國極為憤慨,他直接斥責“今朝堂議論,全不知兵。冬春之際,敵以冰雪稍緩,哄然言師老財匱,馬上促戰。及軍敗,始愀然不敢復言。”他把“馬上催而三路喪師”當作最大的教訓《明史·熊廷弼傳》,卷259。。

時任戶科給事中的李奇珍也把明軍的失敗不單看作咎由李如柏,而是有更深遠的根源。他說:“屬者奴酋發難,四路進剿,三路敗沒。始誤於李成梁,再誤於楊鎬、李如柏也。先是成梁剿平兀堂、孟草塔、王杲等諸醜類,用奴父他失為向導,借其髑髏以博封拜,因割我膏腴,以結戎心。二姓之好既聯,三韓(指遼東)之備盡弛,開門揖盜,養虎自貽,此禍本亂源也。”《明神宗實錄》,卷580。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