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公元 前226年——223年秦滅楚之戰

2016-08-16 23:31:51

秦滅楚之戰是秦始皇統一六國時完成大一統的著名戰役。那麼,你知道秦滅楚之戰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生的嗎?秦滅楚之戰有什麼歷史背景?揭公元前226年-前223年秦滅楚之戰。
秦國統一六國的大業中,楚國是相繼韓、趙、魏三國第四個被滅的國傢。而楚國,在白起攻鄢郢之戰中受到沉重打擊,但經戰國末期一段時間的恢復,吞並瞭魯國,加之地廣人眾,楚仍為中國南方大國,在六國中仍是較有實力抗秦的國傢。

秦王政二十一年,秦將王賁率軍進攻楚國北部,開道擊魏,揭開瞭攻滅楚國的序幕。
這一年,秦王趙政又派李信和蒙武率20萬大軍,乘楚國內訌之機,分兵兩路進攻楚國。二十二年(前225年),李信率一軍進攻平輿(今河南平輿西北),蒙武率一軍攻打寢(今河南沈丘東南),均擊敗楚軍,會師城父(今安徽亳州東南)。楚王派將軍項燕率軍抵抗。項燕揮軍尾隨秦軍,追擊三天三夜,乘秦軍輕敵無備,在城父發起突然襲擊,大敗秦軍,占其兩座營壘,殺死7名都尉。李信帶殘兵逃回。
在此戰中,秦王政低估瞭楚國的實力,他認識到楚雖已衰弱,但畢竟地廣人眾,仍具有一定實力,非輕易可滅。於是,秦王政改變策略,棄輕進之策,以守為攻。他親赴頻陽(今陜西蒲城西)王翦傢,敦請其統兵出征,並按其要求調軍60萬歸其指揮。
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王翦和蒙武率領60萬大軍再攻楚國。攻占平輿後,楚國征調全國兵力,命項燕率領與秦軍決戰。王翦采取瞭堅壁自守、避免決戰、養精蓄銳、伺機出擊的作戰方針。楚軍多次挑戰,終不肯出。王翦與士兵共同生活,並關心其飲食、起居,註意其勞逸結合,同時開展投石和跳遠運動,以提高士兵的體力及戰鬥技能。楚軍求戰不得,日久鬥志松懈,項燕隻好率軍東撤。王翦抓住戰機,挑選精兵在前,實施追擊,在蘄(今安徽宿州東南)南大敗楚軍,殺死項燕。秦軍乘勢攻取瞭楚國的許多城邑。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王翦、蒙武率領秦軍繼續向楚國縱深進攻,一舉攻破楚都壽春(今安徽壽縣西南),俘楚王負芻,楚亡。經過3年左右時間,秦對楚戰爭勝利結束,又轉用兵力,由將軍王賁指揮,進攻遼東。燕軍無力應戰,燕王喜被秦軍俘虜。秦又立即轉移兵力,攻擊代郡,趙嘉率部雖力戰,終於不免失敗,悲憤自殺。
王翦繼續進軍江南,占領越國土地。秦在楚地設立楚郡,不久,又分為九江郡、長河郡和會稽郡。
秦滅楚之戰,是中國歷史上疲敵制勝的典型戰例。秦軍改變瞭輕敵冒進的錯誤,采取“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孫子兵法·軍爭》)的作戰方針,是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