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爆發,此戰,是秦、趙之間的戰略決戰。但是,你知道長平之戰是怎麼發生的嗎?長平之戰的背景是什麼?請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戰國末年,秦國通過國力昌盛,加快瞭兼並六國的戰爭步伐。公元前262年,秦昭王以白起為將攻打韓國。秦軍很快攻占瞭野王城,切斷瞭韓國上黨郡與韓國國都之間的聯系。韓國想割讓上黨郡向強秦求和,但是駐守上黨郡的守將馮亭不願投降強秦,韓王為求自保,他將上黨郡獻給瞭趙國。趙王欣然接受上黨。秦君震怒,命左庶長王齕率軍再攻上黨。長平之戰爆發。
秦軍向東進攻,趙王派老將廉頗鎮守長平。秦軍不斷挑戰,廉頗堅守不出,雙方長久相持。秦將怕長期相持秦軍糧草不濟,就據實稟告秦王。秦王采用應侯范雎的計策,派人以重金賄賂趙王寵臣郭開,並散步謠言說:“秦國最畏懼的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廉頗老瞭很容易對付,他很快就要投降瞭。”秦軍散佈廉頗要謀反的謠言,目的是讓趙王換掉廉頗。趙王果然上當,派趙括來代替廉頗。
趙括就任後,一反廉頗的做法,改堅壁固守為主動出擊。不僅如此,他還陣前改變軍制,臨時撤換大批將領,降低瞭軍隊的戰鬥力。秦國見趙國中計後,又悄悄地以身經百戰的白起為將。其實,那
趙括哪懂得帶兵打仗,就隻會紙上談兵,且沒有多少實戰的經驗,輕敵出擊。秦國將領白起設伏兵包圍趙括軍隊,並截斷趙軍糧道,昭襄王親至河內,悉發成年男子到長平助戰,趙軍被圍困46天,草糧斷絕,拼死突圍,馬服子趙括被射死,白起收趙降兵四十餘萬,白起認為趙兵不忠,秦國軍隊前後斬殺趙國士兵45萬人,趙國上下一片震驚。 秦軍也傷亡大半,國內空虛。
在長平之戰勝利後,白起又分秦軍為三路,擴張戰果:命王齕率一軍攻占趙國的皮牢(地名);命司馬梗率一軍北上,奪取太原(今山西中部地區);白起親帥大軍準備攻打趙國首都邯鄲,想一舉滅亡趙國。
長平之戰是我國歷史上時間最早、規模最大的一次包圍殲滅戰。這次戰爭,使得最具實力統一中國的趙國遭受毀滅性的打擊,從而使秦國實力大增。由此,秦國的國力超過瞭同時代的其他諸侯國。這一戰推進瞭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為秦完成統一創造瞭有利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