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中國的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從遠古時期到現代,中國歷經大大小小無數場戰爭,有的戰爭耳熟能詳有的戰爭由於戰役規模太小甚至沒有被記載,那麼,你知道中國歷史上的十大戰爭嗎?揭秘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十大戰爭。
戰爭的發生都是因利益分配不公引起,如:階級的矛盾,領土的擴張,個人欲望等等,根本原因是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作用。
戰爭雖然帶來經濟的損耗,人員的傷亡,但也促進瞭民族的融合,階級的更替,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以及政治文化的發展。按戰爭的順序及對社會的發展和貢獻,以及對一個王朝生死存亡的作用來論,現在我們就看看這十大戰爭是哪場戰爭。
第一、是逐鹿之戰。
逐鹿之戰發生在黃帝部族聯合炎帝部族,是距今約5000餘年前。跟來自南方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張傢口市涿鹿縣一帶所進行的一場大戰。
當時蚩尤族集結瞭所屬的81個支族(一說72族),在力量上占據某種優勢,所以,雙方接觸後,蚩尤族便倚仗人多勢眾、武器優良等條件,主動向黃帝族發起攻擊。黃帝族則率領以熊、羆、狼、豹、雕、龍、鴞等為圖騰的氏族,迎戰蚩尤族,並讓“應龍高水”,即利用位處上流的條件,在河流上築土壩蓄水,以阻擋蚩尤族的進攻。
此次“戰爭”的目的,是雙方為瞭爭奪適於牧放和淺耕的中原地帶。涿鹿之戰對於古代華夏族由野蠻時代向文明時代的轉變產生過重大的影響。逐鹿之戰也是中華民族開始形成的源頭之戰。涿鹿戰爭之後,使華夏進入瞭一個新的歷史時期,自涿鹿戰爭後,黃帝則乘戰勝之餘威,繼續對四方大事征討。久而久之,周圍許多氏族不是歸順華夏族,就是被華夏族同化。取得這場戰爭勝利的部族首領黃帝從此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並被逐步神化。從這時起,世界上第一個中央有共主的國傢建立起來瞭。中華民族開始形成瞭,從此以後,人們都尊稱黃帝為中華民族的始祖。
第二、是牧野之戰。
牧野之戰,又稱“武王伐紂”,是周武王的聯軍與商朝軍隊在牧野(今河南省淇縣南、衛河以北,今衛輝市境內)進行的決戰。由於帝辛(商紂王)先征西北的黎,後平東南夷,雖取得勝利,但窮兵黷武,加劇瞭社會和階級矛盾,最後兵敗自焚,商朝滅亡。故《左傳》稱:“紂克東夷而損其身”。
商朝自商湯滅夏建立,經歷600多年後,傳位至第31位國王帝辛(商紂王)時,已是危機四伏。據《史記·殷本紀》記載:帝辛“資辯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但“好酒淫樂,嬖於婦人”。政治上帝辛耗巨資建鹿臺、矩橋,造酒池肉林,使國庫空虛。寵信愛妃妲己以及飛廉、惡來等一幫佞臣,妄殺王族重臣比幹,囚禁箕子,造成諸侯臣屬紛紛離叛。軍事上帝辛致力於用兵於東南夷族,雖然戰爭取得瞭勝利,俘虜瞭“億兆(上百萬)夷人”,帝辛也被譽為“百克(百戰百勝)”,但商軍主力遠征東夷,造成商都朝歌(今河南省淇縣)空虛,無兵可守。
公元前1050年,周文王姬昌病逝,世子姬發繼位,即周武王,武王繼位後,以示仍秉承文王之天命,繼續利用商朝暫時無暇西顧的良機向東擴張。
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本詞條采用“夏商周斷代工程”的觀點),周武王親率戰車三百乘,虎賁(精銳武士)三千人,以及步兵數萬人,出兵東征。
牧野之戰並沒有完全消滅商朝,但事實上,牧野之戰後,商紂王自殺,商朝可以說是已經滅亡瞭。
中華文化形態的定鼎之戰。牧野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先發制人的著名戰例,也是中國古代車戰初期的著名戰例。它終止瞭六百年的商王朝,確立瞭西周王朝的統治,為西周時期禮樂文明的全面興盛開辟瞭道路。從此,綿延三千年、兼收並蓄,至今仍充滿生機的傳統中華文化,終於成為人類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至關重要的一極,揮就出至上榮光與慘痛磨難並存的、恢宏歷史畫卷。
第三、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一說是周赧王五十五年農歷四月至九月間,又一說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國名將白起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的軍隊發生的戰爭。趙軍最終戰敗,秦軍獲勝進占長平,並且坑殺趙國20萬降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