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戰,是秦、趙之間的戰略決戰。
戰爭中,趙王在戰爭指導上,昧於秦強趙弱的基本形勢,急於求勝,錯誤地堅持進攻戰略。中秦國離間之計,棄用名將廉頗,而起用紙上談兵的趙括代替廉頗;趙括遵照趙王意圖,急於求勝,變更瞭廉頗的防禦部署及軍規,更換將吏,組織進攻。
白起針對趙括驕傲輕敵的弱點,采取瞭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獲得戰爭的勝利。
趙國經此一戰元氣大傷,加速瞭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此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圍殲戰。
第四、巨鹿之戰
巨鹿之戰,是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後期各諸侯義軍也參戰),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 秦軍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 。項羽破釜沉舟,以大無畏精神在各諸侯軍畏縮不進時率先猛攻秦軍,帶動諸侯義軍一起最終全殲王離軍,並於數月後迫使另二十萬章邯秦軍投降。從此項羽確立瞭在各路義軍中的領導地位。經此一戰,秦朝主力盡喪,名存實亡。
巨鹿之戰是秦末農民戰爭所取得的一場巨大勝利。它基本上摧毀瞭秦軍的主力,扭轉瞭整個戰局,奠定瞭反秦鬥爭勝利的基礎,經此一戰,秦朝已名存實亡。從此項羽確立瞭在各路義軍中的領導地位。
第五、垓下之戰
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在楚漢戰爭中,楚漢兩軍在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東南沱河北岸)進行的一場戰略決戰。
公元前202年(高祖五年)十月下旬,灌嬰引兵進占彭城,同時攻下楚地許多地區。被劉邦封為淮南王的英佈也遣將進入九江地區,誘降瞭守將、楚大司馬周殷,隨後合軍北上進攻城父(今安徽渦陽東)。劉邦也由固陵東進,形勢對楚極為不利,項羽被迫向東南撤退。十一月,項羽退至垓下(今安徽靈壁東南),築壘安營,整頓部隊,恢復軍力,此時楚軍尚有約十萬人。
韓信、彭越、英佈等會合劉邦後,漢軍參戰兵力已超過60萬人,十二月(前202年初,當時以十月為歲首)在垓下將向江南撤退的十萬楚軍層層包圍。
漢軍以韓信親率三十萬人為主力,孔將軍為左翼,費將軍為右翼,劉邦坐鎮後方,周勃、柴武等預備軍在劉邦軍後待命。韓信親率漢軍發動攻勢,初戰進攻受挫後退,在楚軍準備追擊時漢軍左右兩翼迂回夾擊楚軍,兩軍短兵相接陷入膠著,這時韓信帶領大軍翻身再戰,楚軍在三面夾擊中被擊敗。項羽被迫退回垓下城。
第六、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志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回,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
赤壁之戰是三國鼎立的的奠定之戰。赤壁之戰的失利使曹操失去瞭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而孫劉雙方則借此勝役開始發展壯大各自勢力,曹、劉、孫三傢爭奪荊州之戰揭開序幕,從此開創瞭三國鼎立的的局面。
第七、唐滅東突厥之戰
唐貞觀三年(629年)十一月至四年三月,在唐與突厥的戰爭中,唐王朝為消除北方威脅而攻滅東突厥頡利可汗部的重要作戰。頡利可汗率萬餘人欲逃過磧口,遭李績軍堵截,其大酋長皆率眾投降。頡利逃往靈州(治今寧夏靈武西南)西北的沙缽羅部落,欲投奔吐谷渾,被大同道行軍副總管張寶相俘獲送往長安。
唐滅東突厥之戰是中原農業文明對北方草原文明的再次戰略勝利。此戰過後,突厥對中原的襲擾得到瞭遏制,還對周圍的其他少數民族政權起到瞭極大的震懾作用,從而保障瞭中原地區的經濟發展,給後來的開元盛世創造瞭安定的環境;同時增廣瞭唐的北方統治面積,為後來的北庭都護府的建立提供瞭條件,也為後來的殲滅西突厥創造瞭機會。
第八、岐溝關之戰
岐溝關之戰也稱為雍熙北伐。
公元986年(雍熙三年),為收復後晉石敬瑭割讓給遼的燕雲十六州,宋太宗派遣二十萬大軍分兵四路伐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