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6 23:35:24
為挽救經濟的問題,國民政府企圖以美國的貸款,在美購買黃金,然後運回中國市場拋售,以設法收回法幣。但是這項工作又受到美國財政部次長懷特不少的行政幹擾,因此時斷時續。雖然收回部分法幣,不過由於黃金數量不足,並沒建立人民對於政府的財政的信心,也就沒有發生所預期之控制通貨膨脹的效果。(3例如孫科與蔣介石就幾乎翻臉,其它各個派系的軍政領袖,甚至戰區指揮官,都開始各有自己的打算。)
而中國軍中的經費,更是短缺到不夠官士兵生活開支的地步,幾乎每個部隊都普遍有謊報兵員人數的情形,如此才能勉強彌補經費不足的問題。在前線的部隊中,甚至士官兵的衣食供應,都發生問題,更別說作戰裝備瞭。部隊普遍都有營養不良、裝備落後、武器和訓練不足與士氣低落的嚴重問題。在上層權力鬥爭的影響之下,整個抗日的精神開始瓦解,逃兵情況開始越加嚴重。
更糟的是,許多將領與政客,開始拉幫結派,設法與史迪威打交道,希望能夠從美軍的手中,拿到一些美援的好處;更有人開始迎合史迪威,準備推翻蔣介石,而做美國所擁立的新政府領袖。因此重慶軍政的上層,開始出現抗戰以來,最為嚴重的分裂與內訌。上下逐漸失去精誠團結、一心抗敵的意志,這都直接對軍心士氣與作戰指揮產生極不利的影響。
當時蔣介石政府沒有一套嚴格控制戰時物資分配的措施,而讓一小撮人得以乘機大發國難財,更是容易造成人心的不平,在政治鬥爭的謠言運作下,引爆瞭人民對政府的失望與懷疑。其實當時經濟空虛與戰力不濟的真正原因,是因為抗日戰爭的大量損耗,日軍有計劃的劫掠大批的糧食、物資,加上一直沒有辦法得到外來的援助,導致中國所有的國力,都幾乎面臨消耗一空、山窮水盡的地步瞭。蔣介石在開羅會議中,曾向羅斯福總統告急,表示中國的經濟危機甚至大於軍事危機。但是這個向美國借款的要求,卻被史迪威、馬歇爾所扭曲,羅斯福更受到美政府內部左傾官僚的蒙蔽,所以國民政府無法得到這筆貸款,以穩定抗戰的經濟與人心。反攻緬甸打開援助通路的日期又突然被無限期延後,更讓中國的戰力受到打擊。
但這些問題並不是最糟的,因為中國還要優先抽調精銳的部隊支持緬北作戰。雖然根據日軍大量集結與演訓的情報,蔣介石認為敵軍極有可能在一九四四年年中,發動全面的反撲,而在二月以後,重慶方面對於日軍準備打通平漢與粵漢鐵路的攻勢,也掌握瞭更為清楚的情報,無奈參謀長史迪威隻全心全意地在緬甸野人山進行作戰,對於日軍準備在中國戰區發動新攻勢的情報,根本不加理會,而造成部分華軍將領也跟著附和,因此華軍無法集中力量,準備迎戰日軍空前的重大攻勢。(4作者的先父回憶,由於當時部隊的經費嚴重不足,全靠指揮官“吃空名”來維持實際運作。大部分軍眷的生活,更是到瞭無以為繼的地步,軍中的士氣開始低落,多數部隊還是使用抗戰前所配備的武器作戰。
當然重慶方面的軍力,因為在陜西部署瞭監視共軍的部隊,又要優先支持緬甸作戰,所以兵力更加不夠分配。這次日本的華北方面軍之所以敢放手南下,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此時正是共軍與蔣介石進行政治對抗的時刻。共軍在山西、河北、江蘇與山東地區,進行“放水”行動,樂意袖手旁觀日軍痛擊蔣介石的部隊,而拒絕發動大規模的敵後全面遊擊戰,來牽制日軍。因此在這種敵實我虛的情勢之下,一九四四年註定將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要受盡挫敗與屈辱的一年。日軍是傾全國、全軍之力,在中國戰場進行決死大反擊,中國則是外源未到,內爭先起,這樣如何能夠擋住日軍充分準備而發起的空前攻勢?
日軍的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岡村寧次大將,對於華北日軍負責打通平漢鐵路,捕捉河南華軍湯恩伯主力的作戰任務,原是有著不同的意見。因為他認為,這次日軍大本營能夠發出如此強大的兵力給中國派遣軍,與其進行大陸交通線的打通,不如讓他執行西攻西安,截斷重慶左翼的作戰計劃,但是日大本營並不同意他的觀點(幸好日本大本營沒有同意這個作戰計劃,否則中國會付出更大的代價)。大本營下令由關東軍調出精銳的第二七師團、鐵道聯隊、汽車兵團等特種部隊,以支持華北方面軍的一號作戰任務,務必全力打通平漢線,捕捉在河南的華軍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