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86年5月, 岐溝關之戰爆發,此戰是宋朝與遼國之戰。但是,你知道岐溝關之戰是怎麼發生的嗎?岐溝關之戰的背景是什麼?請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岐溝關之戰也稱雍熙北伐。
公元983年(太平興國七年)五月,遼景宗又親征,率大軍南侵。此次遼軍又在滿城遇敗,守太尉希達裡也在戰中亂箭被射死,多虧耶律斜軫率部兵左突右馳,才避免瞭遼軍更大的損失。未得便宜又喪師,遼景宗鬱鬱回軍。同年秋,遼景宗在六州遊獵途中忽得崩疾,不治而亡,年三十五。遼景宗去世後,遼軍即停止南侵。雙方處於休戰狀態。不過在此期間,宋太宗一直在準備二度北伐,以收復幽州,報仇雪恥。
公元986年(雍熙三年)春天,宋太宗又一次發動北伐,命曹彬為幽州道行營前軍騎水陸都部署,向雄州、霸州方面推進;命米信為西北道都部署,率軍出雄州(今河北雄縣);以田重進為定州路都部署,出飛狐(今河北淶源)。同時,宋太宗又以潘美、楊業為正副統師,率領雲、英、朔諸州宋軍出雁門伐遼。遼朝方面,蕭太後、韓德讓等人並不慌怯,馬上下令讓南京留守耶律休哥率軍迎曹彬,以耶律軫為都統,率兵迎擊潘美、楊業的宋軍。蕭太後帶同自己的兒子遼聖宗,親征而行,駐蹕於駝羅口(今北京南口)。
雍熙北伐一開始,宋軍諸路皆捷:曹彬一路攻克固安南城,田重進於飛狐北破遼兵,潘美在西陘痛擊遼軍,克遼朝寰州。不久,曹彬又克涿州 ,潘美克朔州,下應州,破雲州。米信方面,宋軍又於新城大敗遼軍。
遼承天太後蕭綽聞訊,決定以騎兵之長和平坦廣闊的有利地形,集中主力先破宋東路軍,再移師逐個擊破。遂部署南京留守耶律休哥率部先趨涿州阻擊,繼以東京留守耶律抹隻率軍馳援幽州;自與聖宗率精騎數萬進抵駝羅口(今北京南口附近)應援。同時,以北院樞密使耶律斜軫為山西兵馬都統[16] ,率軍進援山後,阻擊宋中、西兩路軍東進。命林牙(官職)勤德守平州(今河北盧龍)海岸,以防宋軍由海上襲擊側後。
此後,宋軍連連敗於遼軍。宋太宗聞軍敗,憤恨不已,深責眾將,認為這些人“不遵成算,各騁所見,領十萬甲士出塞逼鬥”,最終“往復勞弊,為敵所乘”。所以,曹彬、米信等人回朝後,皆被貶官。
到瞭同年七月,遼移師西線,以10萬大軍實施反攻,連下蔚州、飛狐。宋太宗以東路主力潰敗,無法實現合圍幽州意圖,急令中路軍撤守定州,西路軍退屯代州。未幾,又令西路軍出代州掩護雲,應、寰、朔四州民眾內遷。時遼軍已占據寰州,副帥楊業力主分兵應州,誘遼軍向東,另以強弩手千人扼守石竭谷口(今山西朔州南),阻擊遼軍,以保民眾安全南撤。監軍王倪及潘美不納楊業建議,逼其出雁門直趨朔州出戰。及戰失利,回師陳傢谷口(今山西寧武北),潘美、王倪已違約先撤。楊業孤軍奮戰,負傷被俘,絕食而死。至此,宋三路大軍皆敗,所取州縣復失。
岐溝關之戰是中原文明轉入全面消極戰略防禦的開端。奪回幽雲十六州,取得對中原傢天下的地理拱衛權,始終是大宋太祖畢生未曾圓滿的夙願;更是深知其中巨大艱險的宋太宗所以寧可與民休息、八載隱忍不發的原因。為此,太宗厲兵秣馬,殫精竭慮,紙上周密謀劃,自信萬無一失之時,以老成持重的名將曹彬為帥,舉全國精銳,以雷霆之勢,步步為營,直指幽州。然事與願違,被太宗弱智的軍事理念多方掣肘的曹彬,面對靈活機動、指揮自如的遼國鐵騎,力戰崩盤,折瞭老英雄的一世英名。“岐溝之蹶,終宋不振”。從此,宋對遼失去瞭戰略進攻能力,被迫轉取戰略防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