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7 22:17:58
蔡文姬,名琰,字昭姬,為避司馬昭的諱,改為文姬,她是我國東漢末年女詩人和琴傢,史書說她“博學而有才辨,又妙於音律”。其父蔡邕,是漢末著名的文學傢、書法傢。此外,蔡邕還精於天文數理,妙解音律,是洛陽文壇的領袖。其父和當時的許多名門望族之士都有交往,像一代梟雄曹操就經常出入蔡府,和蔡邕是相交深厚的摯友。
可見,蔡文姬生長在一個多麼優越的傢庭環境中。詩書禮樂的熏染,父親的言傳身教,自身的天賦資質,文姬博學能文,擅長詩賦,精通音律,就不足為怪瞭。可以說,文姬是在文學和音律的熏陶中,度過瞭十分快樂幸福的童年。
她6歲時,蔡邕在室外彈琴,忽然彈斷瞭一根弦,室內的文姬聽到變調的琴音,走到父親跟前,提醒著父親:“爹爹,你的第二根弦斷瞭。”蔡邕看著聰慧可愛的女兒,撫摸著她的小臉,驚訝之餘,又故意弄斷第四根弦,文姬又分辨瞭出來。父親不解,問文姬何以辨出?文姬答道:“您給我講過,古人季札聽瞭琴聲,能判斷一個國傢的興亡;師曠聽瞭琴聲,能斷定楚國要打敗仗。女兒天天聽您彈琴,難道哪根琴弦斷瞭還聽不出來嗎?”
這件事使蔡邕對文姬信心大增,他斷定文姬是可塑之材,從此,開始教女兒學琴。聰明伶俐的文姬有著音樂的天賦,對於琴技,一學就會。兩年之後,文姬琴藝便成,還贏得父親最珍愛的焦尾琴。
蔡邕書法章法自然,筆力勁健,古樸天真。在父親的指點下,文姬研摩書法,12歲,她的書法已得父親真傳,既穩重端莊,又飄逸頓挫。14歲,蔡文姬的文學才華已光耀一方,詩書禮樂無不通曉,人但知有文姬,方知有蔡邕。文姬成瞭遠近聞名的才女。
16歲時,蔡文姬開始瞭她的第一次婚姻。雖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封建婚姻是講究門當戶對的,公子娶閨秀是理所當然的事。可惜好景不長,新婚不到一年,衛仲道便咯血而死。
她第二次婚姻的不幸,是那個動蕩時代造成的。
東漢末年,政府腐敗,地方起義四起,這促使以豪強地主為代表的地方勢力迅速擴大。董卓進軍洛陽,把持朝政,董卓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刻意籠絡名滿京華的蔡邕,將他一日連升三級。董卓在朝中的逆行,引起各地方勢力的聯合反對,後來董卓被殺,蔡邕自然也在劫難逃。
羌胡番兵趁漢朝局面一片混亂,伺機掠擄中原一帶。兵戈鐵馬中,蔡文姬跟著難民到處流亡,不幸被匈奴兵搶走。匈奴兵見她年輕美貌,就把她獻給瞭左賢王。
被擄的那一年,文姬23歲。要放在現在,許多女子還在談婚論嫁呢,可是不幸的文姬卻成瞭搶掠者的夫人。這其中的隱痛隻有文姬自知吧。她在《胡笳十八拍》的“第一拍”裡,真實地記錄瞭當時的離亂被擄、百姓流離失所、煙塵蔽日的淒慘景象:
我生之初尚無為,我生之後漢祚衰。天不仁兮降亂離,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時。幹戈日尋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煙塵蔽野兮胡虜盛,志意乖兮節義虧。對殊俗兮非我宜,遭惡辱兮當告誰?笳一會兮琴一拍,心憤怨兮無人知。
讓文姬揪心的是,她竟然被迫和掠擄他的匈奴王生活瞭12年!這12年中,曹操也已經基本掃平北方群雄,把漢獻帝由長安迎到許昌,後來又遷到洛陽。曹操當上宰相,挾天子以令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念念不忘與蔡邕之交情,得知文姬流落南匈奴,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攜帶黃金千兩,白璧一雙,到胡地去贖她回來。
蔡文姬雖然人在他鄉,日日思傢,但畢竟在胡地有瞭傢庭,有瞭自己的骨肉,一旦要結束這樣的生活,離開對自己恩愛有加的左賢王,跟兩個親生兒女生生離散。她心裡是有著眷戀和不舍的。
婚姻不隻是有愛情做基礎,還有日子點點滴滴積累下來的親情和恩情。12年的相守,12年的共枕眠,12年的賢王恩寵,文姬都記在心上。因為,賢王畢竟是愛她的,更何況他們還育有兩個孩子。人心都有一片柔情地帶,那裡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清景無限。所以,文姬歸漢前,感情上一定掀起狂濤巨浪,一定經歷瞭激烈的思想鬥爭。她分不清自己究竟是悲還是喜,隻覺得柔腸寸斷,淚如雨下。這在她的《胡笳十八拍》的“第十三拍”和“第十六拍”裡都有記述:
不謂殘生兮卻得旋歸,撫抱胡兒兮泣下沾衣。漢使迎我兮四牡騑騑,胡兒號兮誰得知?與我生死兮逢此時,愁為子兮日無光輝。焉得羽翼兮將汝歸,一步一遠兮足難移。魂消影絕兮恩愛遺,十有三拍兮弦急調悲,肝腸攪刺兮人莫我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