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7 22:23:27
應該說,上官婉兒對武三思是有真情的,因為在最寂寞的時候,是這個男人撩起瞭她對生活的另一種激情,不同於“教皇”武則天對她的知遇之恩,他給她的是另一種真實的溫暖。所以,在武則天去世,武氏傢族理應遭到清算的時候,上官婉兒利用自已的權力,始終保護、偏袒武三思,在中宗李顯面前,處處為他說話。這還不算,她還異常大膽地將這位情人介紹給李顯的老婆韋後。
上官婉兒之所以這麼做,一方面,是為情人武三思的後路著想,另一個更重要的方面,她也是為自己的前途著想。
中宗李顯復位後,封上官婉兒為昭容,令她專掌起草詔令。
從一開始,上官婉兒就被權力的激流裹挾著,為瞭生存,她不得不放棄自己的情人或者說暫時壓抑生命中原始的欲望。在她眼中,中宗李顯懦弱無能,而韋後野心膨脹,很有可能成為“武則天第二”。
這一時期遊走於權力核心的上官婉兒,比在女皇時代更加如魚得水。女皇時代,武則天是她的靠山,也是她的制約,武則天可以將她從罪臣孤兒提攜到權力之巔,也可以將她再打人人間地獄。但是現在,皇帝李顯對她都有所依戀,實際的掌權者韋皇後對她心存感激,老情人武三思權傾天下、一手遮天。所以這個時期的上官婉兒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正是八面玲瓏、肆無顧忌、感覺最好的時候。可以這麼說,在大唐的天空中,她已成為一顆紅得發紫的星墾。
人在最得意的時候,難免會對即將到來的危機掉以輕心,上官婉兒也不例外。這個即將到來的危機源自太子李重俊。
李重俊是中宗李顯之子,但非韋後所生,韋後的親生兒子被武則天杖殺後,庶子李重俊就當上瞭太子,所以,韋後極不喜歡李重俊。韋後的掌上明珠安樂公主與丈夫──武三思的兒子,都瞧不起李重俊,竟然稱他為“奴才”。更加不妙的是,李重俊聽說野心勃勃的安樂公主正想效法祖母武則天,做一位女皇帝,而中宗李顯居然說要向大臣們征求意見。
總之,按當時的局勢發展下去,李重俊雖然是名正言順的皇位繼承人,但天下很可能是別人的。在李重俊看來,損害他利益的罪魁禍首正是武三思與上官婉兒。
當時,以武三思為權力核心的政治集團完全主宰瞭朝政,上官婉兒與武三思私通,也是盡人皆知的事。李重俊的邏輯就是,如果沒有上官婉兒,武三思就不會得到寵信,武三思得不到寵信,韋後與安樂公主就不會那麼囂張。他的地位就不會岌岌可危瞭。尤其是上官婉兒,每次都在詔書中抬高武傢,貶毀李傢,這樣的女人,必須誅之而後快。於是,李重俊聯合羽林發動瞭一次宮廷政變,這次政變,差點讓上官婉兒死無葬身之地。
四
經過這次劫難,上官婉兒似乎有些清醒瞭。她明白,武氏也好,韋氏也好,最終都不太可能承繼天下,她更加看好的是李唐宗室的重要力量,即武則天的第四子相王李旦(李隆基之父)與太平公主。尤其是太平公主與上官婉兒的交情一向很好,二人一直都是武則天的親信,在武則天死後,她們曾一度攜手合作。但是由於一個男人的出現,兩人成為情敵。
這個男人就是崔湜,比上官婉兒小六歲,20歲就中瞭進士,是一位會吟詩作賦的美男。客觀地說,崔湜不僅長得漂亮,也確實有才。上官婉兒與崔湜互相仰慕、惺惺相惜,不知是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又是一個什麼機緣,他們之間隔著的那層紙被點破瞭。一般認為是上官婉兒搬到宮外之後,兩人才好上的。史書記載:“婉兒與近嬖至皆營外宅,邪人穢夫爭候門下,肆狎昵,因以求劇職要官。與崔湜亂,遂引知政事。”
因為沉醉於對崔湜的愛欲激流之中,上官婉兒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托舉著崔湜的升遷仕途。上官婉兒44歲的時候,將崔湜提升為兵部侍郎,不久又拜為中書侍郎(正三品官)。僅過瞭一年,又提拔崔湜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也就是在這一年,崔湜因受賄破壞選法被禦史揭發,趕出朝廷,貶為江州司馬,又是上官婉兒遊說奔走,說動安樂公主使他官復原職。次年,崔湜在商山道工程中,勞民傷財,沒能完工,上官婉兒則不顧其半途而廢的事實,虛誇其功,大加贊賞。
和祖父上官儀相比,上官婉兒似乎更容易陷入個人感情的漩渦不能自拔。對待武三思也好,對待崔湜也罷,大多時候處事還比較公正的上官婉兒,因為感情的親疏嚴重影響瞭判斷力,在公正與私情兩者之間。不自覺地滑向瞭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