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最成功的女外交官

2016-08-17 22:26:02

  唐太宗貞觀十二年,松贊幹佈率吐蕃大軍進攻大唐邊城松州,即今天的四川松潘縣;唐太宗治理下的唐朝,此時正國富兵強,於是派侯君集督率領大軍討伐,大敗吐蕃於松州城下。松贊幹佈隻好俯首稱臣,並對大唐的強盛贊慕不已,他在上書謝罪的同時,還特向唐廷求婚。

  唐太宗經過一番考慮,決定答應他的請求,文成公主人長得端莊豐滿,自幼飽讀詩書,她雖然對遙遠的吐蕃心存疑慮,卻又充滿瞭新奇的向往,因而也就應允瞭。經過兩個多月的準備,於貞觀十五年隆冬,一支十分可觀的送親隊伍,在禮部尚書江夏郡王李道宗的率領下,護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親。

  之所以要在隆冬季節出發,是因為由長安經隴南、青海到西藏有一個多月的路程,沿途要經過幾條湍急的大河,隆冬季節河水平緩,才便於送親的隊伍通過。這支隊伍,除瞭攜帶著豐盛的嫁妝外,還帶有大量的書籍、樂器、絹帛和糧食種子;組成成員除文成公主陪嫁的侍婢外,還有一批文士、樂師和農技人員,幾乎就象是一個“文化訪問團”和“農技隊”。這些人員是去幹什麼呢?因為當時吐蕃已經擊潰瞭吐谷渾,伊然成為瞭西南舉足輕重的強邦;唐太宗深謀遠慮,覺得隻有對吐蕃加強籠絡,才能保證大唐西南邊陲的穩定,因此才幹方百計地對他們從經濟和文化上予以協助,使吐蕃在潛移默化中感激和追隨大唐。文成公主實際上就是肩負著這項和睦邦交的政治任務遠嫁的,這支送親的隊伍也是前去協助她完成這項使命的。

  經過一個多月頂風冒雪的艱苦跋涉,春暖花開的時候,文成公主一行到瞭黃河的發源地——河源,這裡水草茂盛,牛羊成群,一改沿途風沙迷茫的荒涼景象,讓人精神為之一振。一路上很為吐蕃地勢惡劣而憂心的文成公主這時才松瞭一口氣,於是送親隊伍在這裡作瞭數日的短暫休整。

  這時,松贊幹佈親自率領的大隊迎親人馬也趕到瞭河源,松贊幹佈一行見到大唐使臣江夏郡王李道宗納頭便拜,並行瞭子婚大禮,他已認定把大唐作為吐蕃的上國。李道宗請出文成公主與松贊幹佈相見,這位馳騁高原的吐蕃王一見到中土的金枝玉葉,頓時為她而傾倒,隻見文成公主身著華美的盛服,神態端莊,氣度文雅,與原始質樸的吐蕃女子完全不可同日而語。而文成公主所見到的松贊幹佈,雖然被高原的烈日和狂風塑造得黝黑而粗獷,但配上他高大健壯的身材和眉宇間流露出來的豪爽之氣,顯得十分英武;文成公主心中暗自慶幸,自己算是嫁瞭一個偉丈夫。

  送親和迎親的隊伍前呼後擁、威風八面地進入瞭邏些城,在李道宗的主持下,松贊幹佈與文成公主按照漢族的禮節,舉行瞭盛大的婚禮,全邏些城的民眾都為他們的贊普和夫人歌舞慶賀。松贊幹佈樂不可支

  地對部屬說:“我族我父,從未有通婚上國的先例,我今天得到瞭大唐的公主為妻,實為有幸,我要為公主修築一座華麗的宮殿,以留示後代。”

  不久,一座美輪美奐的宮殿——佈達拉宮就建成瞭,裡面屋宇宏偉華麗。亭榭精美雅致,還開鑿瞭碧波蕩漾的池塘,種上瞭各色美麗的花木,一切建制都模仿大唐宮苑的模式,用來安頓文成公主,借以藉慰她的思鄉之情。為瞭與文成公主有更多的共同語言,松贊幹佈脫下他穿慣瞭的皮裘,換上文成公主親手為他縫制的絲質唐裝,還努力地向文成公主學說漢語,一對異族夫妻,感情融洽,互愛互敬,開始瞭他們新的生活。

  按照傳統習慣,吐蕃人每天要用赭色制土塗敷面頰,說是能驅邪避魔,雖說樣子十分難看又不舒服,但因是傳統習俗,誰也沒有提出異議,大多數吐蕃人隻是照章行事。文成公主到吐蕃後,仔細瞭解和揣摩瞭這種習慣,認為這樣做毫無道理,又有礙衛生,實在是一項鄙俗的陋習,因此她婉轉地向松贊幹佈提出瞭自己的看法。松贊幹佈聽瞭覺得她的話很有道理,立即下令廢除這項習俗,最開始一些念舊的吐蕃人很不習慣,但慢慢地都覺得保持自己的本來面目,既方便又好看,大傢也就都樂意接受瞭,他們甚至還十分感激文成公主為他們破除瞭陳規。

  待生活安定下來後,文成公主帶來的漢族樂師們開始履行職責,他們十分賣力地為松贊幹佈和文成公主演奏唐宮最流行的音樂,音樂舒緩優美,使松贊幹佈大有如聞仙音的感覺,他對樂師和音樂大加贊嘆,並選拔瞭一批資質聰慧的少男少女,跟隨漢族樂師學習,使漢族的音樂漸漸傳遍瞭吐蕃的領地,流進瞭吐蕃人的心田。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