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最成功的女外交官

2016-08-17 22:26:02

  隨來的文士們也開始工作,他們幫助整理吐蕃的有關文獻,記錄松贊公佈與大臣們的重要談話,使吐蕃的政治走出原始性,走向正規化。松贊幹佈欣喜之餘,又命令大臣與貴族子弟誠心誠意地拜文士們為師,學習漢族文化,研讀他們帶來的詩書;接著他還派遣瞭一批又一批的貴族子弟,千裡跋涉,遠赴長安,進入唐朝國傢,研讀詩書,把漢族的文化引回吐蕃。

  農技人員並不宣揚什麼,他們隻是先把從中原帶去的糧食種籽播種在高原的沃土上,然後精心地灌溉、施肥、除草,等到瞭收獲的季節,那頂壯的莊稼,驚人的高產,讓吐蕃人瞪大瞭眼睛;因為吐蕃人那時雖然也種植一些青稞、蕎麥之類的作物,但因不善管理,常常是隻種不管,所以產量極低,他們不得不佩服漢族農技人員高超的種植技術。在松贊幹佈和文成公主的授意下,農技人員開始有計劃地向吐蕃人傳授農業技術,使他們在遊牧之餘,還能收獲到大量的糧食。尤其是把種桑養蠶的技術傳給他們後,吐蕃也逐漸有瞭自制的絲織品,光澤細柔,花色濃艷,極大地美化瞭吐蕃人的生活,使他們喜不勝收,都十分感謝文成公主入吐蕃後給他們帶來的好處。

  文成公主以款款柔情善待松贊幹佈,使得這位生長於荒蠻之地的吐蕃國王深切體會到漢族女性的修養與溫情,他對文成公主不但備加珍愛,而且對她的一些建議盡力采納。文成公主則憑著自己的知識和見地,細心體察吐蕃的民情,然後提出各種合情合理的建議,協助丈夫治理這個地域廣闊,民風剽悍古樸的國傢。而文成公主又不是那種極有權勢欲的女人,她參預治國,卻從未要求松贊幹佈給自己一個什麼官職,對於吐蕃國的重大政治決策,她隻是提出自己的看法,並不強行幹涉,因此松贊幹佈和大臣們對她非常悅眼,經常向她討教唐宮的政治制度以作為他們行政的參考,而廣大的吐蕃民眾更視她如神明。

  貞觀二十二年,唐太宗派長史王玄策出使吐蕃,一方面和洽兩國關系,另一方面也是去看望遠嫁的文成公主。王玄策率出使隊伍帶著大批絹帛文物上路,途經天竺國時,不幸遭到天竺人的搶掠,除瞭王玄策帶著少量人馬逃出外,大部分人馬及物品全都搶去。王玄策狼狽地抵達吐蕃,拜見瞭松贊幹佈並說明瞭遭劫的情況,松贊幹佈認為天竺國是有意挑釁,破壞他與大唐的關系,於是派遣大軍討伐天竺,搗毀瞭他們的都城,俘虜瞭天竺王子,還繳獲瞭大批牲畜,救回瞭唐朝使節隨從人員,算是替大唐使節出瞭一口氣。

  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駕崩,太子嗣位為唐高宗。新任大唐天子授松贊幹佈為駙馬都尉,封西海郡王,並且派特使送去大量的金銀、絹帛、詩書、谷種,並特為文成公主送去瞭飾物和化妝品,以嘉勉她和親撫蕃的功德。

  松贊幹佈因之上書謝恩,並忠心地表示:“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當勤兵赴國除討。”並獻上珠寶十五種,請代置太宗靈前,以表哀思。唐高宗對松贊幹佈的忠心十分感動,又晉封他為賓王,更賜彩帛三千段;吐蕃使者到長安後大開眼界,趁唐高宗高興之機,向他請求賜給造酒、碾米和制造紙筆墨硯的技術,唐高宗都——答應瞭。大唐王朝與吐蕃的關系,在文成公主聯絡的基礎上,至此已到瞭水乳交融的頂峰。

  在松贊幹佈與文成公主努力推行改革,及大論(吐蕃的宰相職)祿東贊的妥善謀劃下,吐蕃在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取得瞭突飛猛進的發展,因而能稱霸西域,成為大唐王朝西方的有力屏障。

  可惜不久之後,松贊幹佈去世,他的孫子繼位為贊普,因贊普年幼,所以國事多由祿東贊一手掌握,傢事則由文成公主操持,這時一切還算平穩。然而不久祿東贊也死去,他的兒子欽陵沿襲作瞭大論,這時吐蕃與鄰邦士谷渾關系惡化,他們均上書向唐廷請求論斷是非,而唐高宗遲遲不予裁決,欽陵按捺不住,起兵擊潰瞭土谷渾。不料這一舉動卻觸犯瞭唐廷的威嚴,唐高宗認為在他還沒有作出判決之前,吐蕃就擅動武力,簡直不把大唐天朝放在眼裡,因此在成亨元年,派薛仁貴督師討伐吐蕃。

  誰知薛仁貴的軍隊在大非川一帶被吐蕃軍隊打得一敗塗地,從此吐蕃人不再服大唐的氣,連年興兵進犯大唐邊境。唐廷派大軍長駐洮河鎮守,以防吐蕃軍隊的騷擾,雙方陷入瞭敵對局面,吐蕃成為唐王朝始終無法解決的最大敵人。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