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7 22:26:28
王昭君是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她原是漢宮的宮女,後來聽說匈奴的呼韓邪單於來長安向漢元帝請求和親,要迎娶一名漢室女子作為妻子,王昭君就主動請求提出要出塞和親。
昭君出塞
公元前33年,南匈奴呼韓邪單於第三次來朝,他附帶瞭一個政治條件——迎娶漢女,自請為婿。說來可笑,呼韓邪大約40歲,與漢元帝年齡相仿。本來雙方“相約為兄弟”,是平起平坐的好哥們兒,一旦結親,單於豈不小瞭一輩?
漢元帝爽快地答應瞭這門政治婚姻,送幾個女人算什麼?天朝有的是。和親,是妥協的產物,如今不用那麼低三下四的瞭,漢朝皇帝以居高臨下的姿態“賞親”:傳旨,在宮中物色五名人選,供單於定奪——“掖庭”也被劃進瞭這個圈子。
王昭君聞訊,應聲而起——嫁!哪怕天涯海角,隨雞隨狗,也強於這口活棺材。弱小的女子,敢在人生的牌桌上賭一把,相當不簡單!此刻,她隻屬於她自己,把全部籌碼押瞭上去。
王昭君跟著自己這位陌生的丈夫,走向瞭茫茫的大漠,走瞭將近一年,才到匈奴。沸騰的匈奴人,熱烈歡迎這位新“閼氏”。20歲的王昭君與40歲的呼韓邪並轡而行,笑容可掬地檢閱著自己的臣民。似乎,這位秭歸山坳裡的漂亮姑娘,終於在高原草坡上找到瞭愛情與幸福。
呼韓邪單於並不是隻識彎弓射大雕的野蠻匈奴人,相反他是一個性情中人,有幾分俠骨柔情,老夫少妻的生活,百般恩愛甜蜜。可誰知天有不測風雲,剛甜蜜恩愛的過瞭一年多,閻王爺便招走瞭呼韓邪。被窩兒還沒暖熱乎呢,就守起瞭寡。昭君身邊隻躺著剛剛降生的小男孩兒——伊圖智伢師。孤兒寡母,無依無靠,往後的日子怎麼過?
昭君再嫁
王昭君曾想過回中原,她迫不及待的上書表奏,希望漢朝能夠將她們這對孤兒寡母接回中原。按理說,這點要求並不過分,皇帝一句話,王昭君的心願便徹底瞭啦。可是,命運偏偏跟她作對。呼韓邪新喪,南匈奴面臨新的權力重組,漢成帝冷淡地拒絕瞭昭君的請求。
萬萬沒想到的是,新繼位的單於呼韓邪的兒子雕陶莫皋居然惦記上瞭王昭君,想娶她為妻。在《漢書·匈奴傳》裡記載:“匈奴父子同穹廬臥。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盡妻其妻。無冠帶之節,闕庭之禮。”也就是說,養子有權得到後媽。雖說名分差一輩,但是年輕的復株累和王昭君是同齡人。哪有英雄不愛美人的道理,小夥子早就盼望把這如花似玉的昭君娶過來。這種意願,大大方方地擺上瞭桌面。
王昭君的此消息後先是驚愕,繼而羞憤。這叫什麼事?後母和養子談婚論嫁,太有違倫理瞭,任何一個深受中原文化熏陶的人,都不能接受這種離經叛道的“亂倫”行為,何況是知書達理的王昭君。她心驚膽戰發出瞭“乞歸”奏章,可惜,盼來的卻是冷水潑頭。
皇帝下令“從胡俗”,意思就是說既然你已經嫁過去瞭,就是匈奴人,理應遵從當地的習俗。短短的“從胡俗”三個字讓王昭君心灰意冷,不情願還能怎麼辦?這是聖旨,必須服從。
昭君寡居
反正已經嫁給沒任何血緣關系的“兒子”瞭,復株累就是王昭君的“第二任丈夫”。此後的11年,是王昭君人生最穩定的時期,她又生下瞭兩個女兒。冷清的氈房裡,照進瞭明媚的陽光,傳出瞭孩子清脆的歡笑聲。
真不錯,沒有戰爭,遠離殺戮。西漢與南匈奴相安無事,互不滋擾。因為王昭君作為“閼氏”的特殊地位,雙方的太平景象居然維持瞭將近半個世紀,直到王莽篡政才告“崩盤”。難怪有人把王昭君與西漢名將霍去病相提並論,“邊城晏閉,牛馬佈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幹戈之役。”這種局面,是王昭君畢生最有力、最得意的一筆。僅此一筆,足以青史標名,萬古流芳。
很遺憾,後世的旌表無助於不幸的婚姻。公元前20年,復株累單於又死瞭。這回,沒人迫使王昭君改嫁瞭。朝廷似乎早把她忘瞭,長安沒再發佈新的指令。
昭君又寡居瞭一年,也撒手西去。那年,她隻有33歲。這個美貌絕倫而又多災多難的奇女子,曾大膽地選擇瞭自己的命運,她紮根在茫茫的高原草地上,像一棵耐旱而茁壯的野草,頑強地活瞭下來。她一嫁再嫁,生兒育女。12年,無邊歲月,遠比人們的想像更悲慘、更淒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