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歷史故事:清朝歷史上最著名的12個後妃

2016-08-17 22:51:29

  皇後母儀天下,猶天地之相成,日月之繼照。皇帝春秋鼎盛,內治需人。嫻貴妃那拉氏,系皇考向日所賜側室妃,人亦端莊惠下。應效法成規,即以嫻貴妃那拉氏繼體坤寧,予心乃慰。即皇帝心有不忍,亦應於皇帝四十歲大慶之先,時已過二十七月矣,舉行吉禮,佳兒佳婦,行禮慈寧,始愜於懷也。

  皇太後的旨意,弘歷不能違背,但在孝賢皇後死後不久就急忙冊立新的皇後,又於心不忍。於是弘歷采取瞭一個折中的辦法,先將嫻貴妃晉升為皇貴妃,代行皇後之職,管理後宮事務,稱“攝六宮事”,等過瞭27個月的孝賢皇後喪期後,再舉行冊立皇後禮。

  乾隆十四年(1749)四月五日,正式冊立烏喇那拉氏為攝六宮事的皇貴妃。乾隆十五年(1750)八月初二日,舉行瞭冊立皇後之禮。從此,烏喇那拉氏登上瞭皇後寶座,這年她33歲。

  七、撲朔迷離的香妃:乾隆皇帝與“香妃”

  “香妃”之名的廣泛流傳是在清王朝滅亡以後。1914年,故宮古物陳列所從沈陽故宮和承德避暑山莊調來一批文物搞展覽,其中有一幅年輕女子的戎妝像。在該畫像下面的說明文字中,明確指出:“香妃者,回部王妃也。美姿色,生而體有異香,不假熏沐,國人號之曰香妃。”從此以後,香妃之名大震。

  八、大智若愚的慈安皇太後

  慈安皇太後,俗稱東太後,簡稱慈安,死後謚為孝貞顯皇後。

  那麼歷史上的慈安太後究竟是怎樣一個人?我們還要從頭說起。

  走上政壇:兩個女人一臺戲

  日常朝政中的表現。有書記載,慈安“及與孝欽後(慈禧)垂簾聽政,首簡恭王入軍機處。時國人稱孝貞優於德,而大誅賞大舉措,實主之;孝欽優於才,而判閱奏章,裁決庶務,及召對臣工,咨訪利弊,悉中款會”。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時人對慈安和慈禧的評價是各有所長,慈安“優於德”,慈禧“優於才”。一些日常的事務由慈禧處置,但每遇朝政大事,還是要由慈安太後最後決定。

  九、無冕女皇——慈禧

  對於慈禧這樣一位如此重要,又引來如此多爭議的人物來說,很難作出服眾的評論。有人認為她是一個“淺薄無德的婦人,握定中國命運達四十餘年”,有人認為“西太後原是一個陰險狠毒,狐貍其貌而虎狼其心的潑婦人”,也有人認為“觀於在太後以前及其同時代的人物,證以中國百姓之公論,則太後並非一殘暴之君”。

  她是一個權力癡迷者,在權利紛爭中果斷冷酷;她是一個嚴厲的母親,對兒子、媳婦單從個人好惡、一己之私出發,毫無溫情,殘酷地逼死瞭兩個兒媳婦;她是一個沒有政治眼光的太後,在世界大勢面前缺乏應對智慧,反應遲鈍,在列強面前一味妥協退讓,將國傢和人民推入深淵;她是一個奢侈腐化的人,為瞭個人享樂,可以將國傢命運、人民困苦拋諸腦後……她的身上承載瞭太多的罵名,甚至掩蓋瞭本應被註意到的一些優點。

  十、備受婆母虐待的皇後——孝哲皇後

  有人統計,從順治三年(1646)到光緒三十年(1904)的258年中,朝廷共舉行過科舉殿試112科,取中狀元114名(有的書說113科,狀元113名)。在這114名狀元中,隻有一名狀元的女兒有幸坐著鳳輿,堂堂正正地進入大清門,穿過天安門、端門、午門,抬進瞭坤寧宮,與大清入關後第八帝同治帝喜結良緣,成瞭母儀天下的中宮皇後。這位狀元就是大清“立國二百數十年,滿、蒙人試漢文”惟一獲得狀元桂冠的蒙古狀元崇綺。這位狀元的女兒就是後來被謚為“孝哲毅皇後”的阿魯特氏。

  阿魯特氏生於咸豐四年(1854)七月初一日辰時,比同治帝大2歲。其父崇綺端雅,工詩善畫,多才多藝,文化造詣極高。孝哲皇後出生於這樣的文化傢庭,受父親的教導和熏陶,文化修養也很高。有書記載,孝哲皇後“幼時即淑靜端慧,崇公每自課之,讀書十行俱下。容德甚茂,一時滿洲、蒙古各族,皆知選婚時必正位中宮”。她受父親的影響,字也寫得很漂亮,尤其是能用左手寫大字,備受時人稱贊。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