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歷史故事:清朝歷史上最著名的12個後妃

2016-08-17 22:51:29

  對於眾說紛紜的清朝歷史故事,大傢都很感興趣吧。平時大傢也都喜歡看宮廷戲,對於後宮的女人多多少少都有些瞭解。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清朝的12妃,在後宮有那些故事帶有傳奇色彩。

  一、大妃阿巴亥

  12歲出嫁:政治交易的籌碼

  清太祖努爾哈赤雖然創建瞭後金政權,登上瞭汗位,卻並未建立後妃制度,“但循國俗”稱福晉(前期多稱福金,意同)。當時正妻稱大福晉,妾稱小福晉,後世書籍中稱大妃或皇後。本章所介紹的大妃阿巴亥是努爾哈赤的第四任大妃,是英親王阿濟格、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的生母。在她37年的人生旅途中,坎坷多難,頗具傳奇色彩。

  阿巴亥是女真烏喇部首領滿泰的女兒,佈占泰的侄女,生於明萬歷十八年(1590)。萬歷二十一年(1593),葉赫、烏喇等九部聯合進攻建州,結果被努爾哈赤打得大敗,九部皆元氣大傷。

  二、說不盡的孝莊文皇後

  在遵化清東陵,有座陵寢像一隻孤雁,被建在瞭陵區界墻——風水墻之外、陵區總大門大紅門的旁邊。這就是昭西陵,是孝莊文皇後的陵寢。

  孝莊文皇後就是清朝歷史上有名的莊妃,她是皇太極的愛妃,少年天子順治帝福臨的生母,康熙大帝玄燁的祖母,她與清初三位皇帝都有著至為密切的關系。

  清制,皇後陵沒有自己的獨立名稱,而是根據其夫陵名來命名的。陵名第一個字用其夫陵名的第一個字,第二個字根據皇後陵位於夫君陵的相對方位而定。

  清代陵寢都坐北朝南,皇後陵隻能建在皇帝陵的東面或西面。孝莊文皇後的陵叫昭西陵,表明與遠在盛京(今沈陽)的昭陵為一個體系。昭陵就是清太宗皇太極的陵寢。因為孝莊文皇後的陵寢在昭陵之西,所以稱為“昭西陵”。

  三、身後遭冷遇的董鄂妃

  董小宛,歷史上確有其人,名白,字青蓮,生於明朝天啟四年(1624),秦淮名妓。崇禎十五年(1642),19歲的董小宛從良,嫁給瞭比她大14歲的著名的“四公子”(方以智、陳貞慧、侯方域、冒襄)之一的冒襄為妾。二人感情真摯,相敬如賓。戰亂中,夫妻二人顛沛流離,相依為命達9年之久。董小宛終因勞瘁過度,於順治八年(1651)正月初二日病死,時年28歲,葬於如皋昌氏的影梅庵。

  四、最享福的皇後——孝聖皇後

  在清王朝各代皇帝眾多的後妃隊伍中,雍正帝的熹貴妃、乾隆帝之生母孝聖皇後,可以說是比較特殊的一個。其本人資質平庸,沒有出眾的才華,姿色更是一般,本應該像其他大多數後妃一樣,默默無聞,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然而,由於乾隆皇帝身世軼聞甚多,連帶著他的母親孝聖皇後,竟然也成瞭被猜測和關註的對象。

  是乾隆帝的生母嗎

  乾隆的生母,清廷編纂的官書和清宮檔案均記載為孝聖皇後,鈕祜祿氏,四品典儀凌柱之女。但在野史和某些私人筆記中,關於乾隆帝的生母則有多種說法。

  五、節儉愛夫的名後——孝賢皇後

  乾隆帝是清朝歷史上擁有後妃最多的皇帝之一,他與這些後妃之間的情感糾葛,成瞭後世一些流言傢、小說傢、戲曲傢感興趣的題材,他們極盡演繹編撰之能事,將他塑造成一個處處留情的風流天子形象。真實的乾隆皇帝是否真是如此多情好色,我們不得而知。

  但他的嫡皇後孝賢皇後贏得瞭他一生一世的愛和敬,卻是不爭的事實。在人情薄如紙、動輒得罪的皇宮大內,孝賢皇後具備什麼樣的才德,竟能贏得後妃眾多的乾隆帝的真摯情感呢?讓我們來認識一下這位大清歷史上有名的賢後吧。

  六、“死無葬身之地”的皇後——烏喇那拉氏

  從側福晉到皇後

  烏喇那拉氏,滿洲正黃旗,佐領那爾佈之女,生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二月初十日,後妃常袍比弘歷小7歲。雍正年間,她被選中秀女,雍正帝將她指配給弘歷做側福晉。弘歷即位後剛一個月,便於雍正十三年(1735)九月二十四日將她封為嫻妃。乾隆十年(1745)正月二十三日,晉封為嫻貴妃。

  乾隆十三年(1748)三月十一日,弘歷的嫡皇後孝賢皇後病逝,中宮皇後的位子出現空缺。當時,弘歷38歲,正值中年。皇太後對於後宮無皇後之事非常關心,親自為弘歷選定嫻貴妃烏喇那拉氏為繼後。為這件事,特地給弘歷降下一道懿旨: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