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7 23:22:01
雞尾酒是用幾種不同的酒調制而成,而在古代時候,酒就有很多種類,在宋朝時候的人們不斷的嘗試各種調制的酒。那麼下面然我們看看蘇東坡調制的雞尾酒如何。
當年蘇東坡惹朝廷不滿,被發放到黃州務農,工資停瞭,獎金沒瞭,津貼什麼的更不用說。他又不會經商,沒有來錢的地方,全靠幾十畝薄地養活傢小,秋收冬種,春耕夏鋤,可是傢裡面卻不缺好酒。
那些好酒當然不是他花錢買的,他買不起;也不是行賄者送的,因為他已不是領導,別人犯不著巴結他;更不是他自己釀的,因為蘇東坡雖然懂酒,但不會釀酒。他曾經異想天開,用糯米摻蜂蜜來釀酒,以為釀出來肯定很甜,誰知蜂蜜腐敗變酸,糯米長滿綠毛,成品酒五彩斑斕,好像夕陽下的臭水溝。他不甘心,大著膽子嘗瞭一口,把腸胃喝壞瞭,拉稀拉到腿肚子打顫(參見《避暑錄話》)。
那麼蘇軾是從哪兒弄來的好酒呢?還是別人送的。他是大文豪,文章和詩詞馳名天下,好多人仰慕他,所以送酒給他喝,包括黃州周邊四五個地市的領導,都把各自轄區內最有名的好酒寄到他傢裡去。
老蘇是很愛喝酒的,可惜量太小。“飲酒終日,不過五合”(參見《書東皋子傳後》)。花一天時間去喝,隻能幹掉半升(五合為半升,宋朝半升約三百毫升),最多相當於一瓶啤酒。領導們前前後後給他送瞭幾十斤好酒,他隻喝瞭幾斤,剩下的不舍得賣掉,就在屋裡攢著。
他傢北墻根兒一長溜酒壇子,每個壇子裡都裝著大半壇名酒。到瞭夏天,壇子密封不好,蒼蠅蚊子亂飛,蘇軾怕酒壞掉,找瞭一個大缸,把那些剩酒統統倒進去,蓋上蓋子,封上黃泥,什麼時候來瞭客人,就從缸裡舀酒待客。蘇東坡在黃州時給自己蓋過三間簡易房,房間四壁畫滿雪景,美其名日“雪堂”,那一缸混合酒就存放在雪堂裡,故此老蘇為它取名“雪堂義樽”。
其實蘇軾應該順手從雞尾巴上拔根毛,“嘩啦嘩啦”把酒攪勻,然後改名“雞尾酒”。因為我們知道,大約要到七百年後,紐約某酒館一個名叫貝特西·弗拉納根的服務員把幾種剩酒倒進一個大容器裡,冒充新酒給客人喝,結果雞尾酒就橫空出世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