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7 23:21:30
嶄新的八月,而中國三大鬼節中元節也即將到來。中元節是中國死大鬼節最大的一個。那麼在古代人是如何過鬼節?鬼節的來歷是什麼?帶著疑問,下面中國小編你為大傢說說關於鬼節的來歷。
鬼節的來歷
鬼節源於目連救母的故事:“有目連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 鬼節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饑苦太甚。目連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據說當時目連在陰間地府經歷千辛萬苦後,見到他死去的母親劉氏,發現她受一群餓鬼折磨,目連想用缽盆裝菜飯給她吃,菜飯卻被餓鬼奪走。目連隻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連的孝心感動,授予其盂蘭盆經。按照指示,目連於農歷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挨餓的母親終於得到瞭食物。為瞭紀念目連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即我們現在所說的“鬼節”。
書上說古時候的這一天,人們會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臺。法師座跟前供著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著一盤盤面制桃子、大米。施孤臺上立著三塊靈牌和招魂幡。過瞭中午,各傢各戶紛紛把全豬、全羊、雞、鴨、鵝及各式發糕、果品、瓜果等擺到施孤臺上。主事者分別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藍、紅、綠等顏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儀式是在一陣莊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的。緊接著,法師敲響引鐘,帶領座下眾僧誦念各種咒語和真言。然後施食,將一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復三次。這種儀式叫“放焰口”。清代文人王凱泰曾有詩曰:“道場普渡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描寫的便是我國東南沿海一帶過鬼節的習俗。
由此可見,“鬼節”是因傳統美德的孝心而起的。如今我國北方的人們仍然在這一天用燒紙錢的方式祭奠早去的先人,表達對親人的思念之情。雖然祭祀方式簡單,但基本上保存瞭鬼節淳樸的意義。因為血脈的召喚,感情的延伸,以及對自己未來的提醒,都賦予瞭鬼節豐富的人文內涵。即使年代不同瞭,燒去的禮物也不同瞭,但永遠捎不完活著的人對遠去親人無盡的綿綿哀思和深深的懷念。但“不同年齡段的人對這個特殊的節日有著不同的感受,因為,未來的節日正毫不留情地向自己走來,從朦朧到清晰,從思念到恐懼,從恐懼到坦然,想念過去人的時候,其實也在思考著自己今天活的經歷、內容、方式和活的追求。” 漢語中用“鬼”組成的詞如“鬼雄、鬼魅、鬼才”之類舉不勝舉,民間關於鬼的傳說更無法搜集窮盡。我國的鬼文化源遠流長,達到幾近完美的程度。
按舊俗,故鄉祭祀祖先的儀軌,一年中有三次,分別在清明、農歷七月十五以及春節(除夕)。這三次祭祀在形式上最大的不同,是時間和貢品有差異。
鬼節的習俗
每年的清明節,祭祀時間是要再早上,農歷七月十五是在中午,除夕是在傍晚。
所以故鄉舊說,農歷七月十五前的中午時分,各傢的祖宗都會出門,路上群鬼熙攘,小孩們最好不要出門,尤其不要玩水去。
過七月半的核心是圍繞祭祀祖先展開的,是個祀鬼的節日。所以,儀式過程的嚴肅虔敬最為重要。
按照舊俗,每年農歷七月十五之前,傢傢戶戶都要擇日攤茄餅。所謂茄餅,就是用時令蔬菜做餡,用米粉或面粉包裹,做出的月牙形餅。
農歷六月七月間,正是茄子收成的季節。過去農傢食用油匱乏,米粉面粉做的餅需要油,生茄子不吃油,用茄子一蘸,在鍋底一抹,權當放瞭油。
茄餅不僅是美味的民間食物(我至今仍喜歡),更是過七月半祭祀不可或缺的食品。至於為什麼,我不清楚,我的父親也隻知道祭祀必得有茄餅而不知其所以然。祭祀儀軌的傳承,大多多是這般見樣學樣傳下來的。
按舊俗,過七月半祭祖,八仙桌上需擺上七樣菜:魚、肉、茄餅、豆糌餅、豆腐、百葉、青菜。
魚,按舊俗須用故鄉產的一種野生的魚,躥條魚,過去故鄉河裡最多的一種小魚,一般不過虎口長,與白條是近親,但不值錢,卻是祭祖必須。不過這些年故鄉工業躍進,河流污染,躥條魚雖有,但很少有人去捕釣瞭。於是,稍微講究些的人傢,改用瞭鯿魚,這在舊時也是可以的,不講究的甚至用起瞭草魚--按舊俗,草魚是不能用來獻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