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過鬼節 鬼節的習俗

2016-08-17 23:21:30

  幾十年沒磕過頭瞭,但磕頭時我心裡很平靜,也很有莊嚴神聖之感。仿佛自己熟悉的祖父母、早夭如今也位列新祖宗的弟弟、以及隻是聽說沒有見過的曾祖父母等,就在眼前坐著看著我,他們也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儀式之後,中午與父母兄弟及一些好朋友吃飯,聊及過七月半習俗,那些朋友的故居都在工業化城鎮化的大躍進中不見瞭蹤影,洗腳進瞭搬遷的小區樓房。所以,雖然有老人的人傢雖然過七月半依然虔敬,卻沒得瞭場地搞儀式,隻能意思意思。而且,也不像過去過七月半多與兄弟親友通氣瞭,畢竟樓房雖好,做起這些事來,不若舊傢陋舍方便。

  母親告訴過我,她娘傢那些拆瞭房子的老人,半夜回老村的廢墟上燒化哭泣呢!

  大傢都慨嘆,過去政治嚴酷的時代,破過四舊移風易俗之後,過七月半的儀式也一直沒有消失,它頑強地隱伏在民間,以各自隱秘的方式完成--我的記憶中,文革後期,我傢也一直悄悄搞著祭祀祖宗的儀式--那個時代物質匱乏,祭完祖宗的飯菜,儀式過後加熱一下,是要吃的,我和弟弟都不願吃,大不敬地認為上面有祖宗口水,讓我祖父母非常生氣。

  但工業化城鎮化卻是一個格式化的過程,它不僅拆掉瞭祖居祖墳,很有可能也會漸漸拆掉人們心目中的祖宗牌位。比如過七月半,隨著拆遷和老人的慢慢故去,大概也會很快式微。小區新樓裡的意思意思,很快就會變味,最後忘瞭初衷,淪為一個單純吃喝的節日。這是最有可能的。

  好在,那些小區新樓裡像我和弟弟年齡的人,都還記得過七月半祭祖的儀軌要求,還會盡量去做一些。但等到我們這一代的後人呢?他們會不會還像我們似地會向祖宗磕頭示敬,我不知道。大傢也不知道,但都不樂觀。

  生活方式改變瞭,改變也就會到來。如果不是格式化般的強制推進,而是慢慢演進,或許,過七月半這樣的習俗,會維持相當長的生命力。但是,如今農村遭遇的革命,是幾千年來所未有,是斷裂式的。或許,幾十年後,等我們這一代承上啟下的人老去瞭,過七月半也就像其他所有農業社會古老的習俗一樣,隨風而逝瞭,隻留在瞭一些文字記錄中,供後人追想,偶爾心潮起伏一下。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