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7 23:22:23
關於孔子的體態相貌,人們也進行想象、附會、添加,以至於出現瞭“四十九表”之類的說法。“四十九表”是指孔子體態、相貌的四十九種標記。此說出自宋代史書《路史》,可能是集合瞭歷代孔子形象的描述。其中有“谷竅”一目,註稱引自《世本》,指頭上七竅豁露,“眼露白,耳露輪,口露齒,鼻露孔”,所以又稱為“七露”。這樣的相貌自然被視為醜陋,所以“七露”又被稱為“七陋”。今人談到孔子,還說孔子相貌奇特、醜陋。孔子是“聖人”,其相貌似乎也應當異於常人,故後人才有這樣的附會。
沒有須眉更是他的奇特之處。有一本署名孔鮒所著的《孔叢子》,這是一部相當於“孔氏雜記”的書。在該書的《居衛》篇中,記有子思與齊君的對話,論述人之賢聖在德不在貌。子思說:“吾先君生無須眉,而天下王侯不以此損其敬”。子思所謂“先君”就是孔子,子思明確說孔子“生無須眉”。所以,孔子天生沒有濃密的眉毛,更不會有修長的胡須。
據記載,當時在場的有齊君的寵臣,那人的特點正是“美須眉”,所以齊君對子思說:“假如相貌可以交換,我可以將他的須眉送給你。”子思則說隻是擔心不能繼承前人的美德,並不擔心“毛須之不茂”。可見,不僅孔子“生無須眉”,他的孫子子思也“毛須不茂”。
以前,人們往往以《孔叢子》為偽書而將這些材料置之不理,現在看來事情並不這麼簡單。該書雖然不可都當作“真正的史實”,但像孔子祖孫有無須眉這樣的重要事項,恐怕不會空穴來風。在後世畫像中,晚年的孔子好似一位美髯公,那麼,在“四十九表”中一定會有所表現。而事實上,人們搜腸刮肚地為“四十九表”湊數,竟然也沒有這一“表”。
人們通常看到的“孔子行教像”最早出於唐朝著名的宮廷畫傢吳道子,但他似乎並沒有認真查考資料。另一方面,受《孔叢子》偽書說的影響,以後的孔子畫像便以訛傳訛,使孔子畫像、雕像都濃眉長髯。實際上,前人也指出孔子沒有須眉,如明陳繼儒《群碎錄》、清杭世駿《訂訛類編》就說:孔子無須,今像多須,誤。
孔子“文武雙全”不是虛言
孔子通於射箭、駕車,尤其擅長駕車。孔子父親曾經手拖下落的城墻懸門,當時就有人以“有力如虎”的詩句誇贊他。孔子與他父親一樣勇力過人。
說到孔子、儒傢,人們往往與拱手、作揖、行禮之類聯系起來,以往的學人也都這樣解說,如《說文解字》說:“儒,柔也。術士之稱。”“儒”本來是指以教書相禮等為職業的一種人。由此,人們往往將“儒”與“柔弱”相聯系,好像孔子也應該是一位文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