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反映瞭孔子怎樣的境遇和思想

2016-08-17 23:22:23

  實際上,《論語》開篇第一章也是“夫子自道”,反映瞭孔子本人對於自身境遇和個人思想學說的認識,也包含瞭《論語》編者對孔子人生的概括。

  《論語》開篇值得回味

  《論語》首章的意思大體是:如果我的主張被時代或社會所采用,那不就太令人喜悅瞭嗎?如果在社會上行不通,可是,忽然發現有贊同我的學說的人,不也很快樂嗎?也發現不瞭理解自己的人,自己卻堅守認定的思想觀念,不也是一位瞭不起的君子嗎?

  孔子的巨大影響,使人們總是希望瞭解到“真實的孔子”,但孔子已經去世兩千多年,由於材料的匱乏以及認識上的不同,使得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孔子形象,而這些孔子形象也會各不相同。

  那麼,怎樣才能消弭人們認識之間的差異,最大限度地接近“歷史的實際”?帶著這樣的問題,我們去翻看與孔子相關的歷史資料。

  《史記》中的《孔子世傢》可以說是歷史上“最早的孔子傳記”。讀《孔子世傢》,司馬遷為我們記錄的孔子生平的最後一個場景讓人過目難忘。臨終前七日的那天早晨,孔子悵然而又逍遙,他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便對匆匆趕來的弟子子貢說:“天下無道久矣,莫能宗予。”

  孔子的話真是意味深長。司馬遷的記載與《孔子傢語》一致,這可以說是孔子留下來的最後的話,映照出瞭孔子人生的基本格調。孔子一直追求用世,希望人們講信修睦,期盼政治理想的實現,他為此不停地思考、探索、宣傳。

  真實的孔子是怎樣的

  孔子生前飽受磨難,歷盡艱辛,希望自己的學說能治國濟世,卻幾乎總是鬱鬱而不得志。除瞭他的少數弟子,那時幾乎沒有人能夠真正理解他。孔子去世後,他的地位卻逐漸顯赫起來。在後世的宣揚之下,孔子及其學說迅速傳遍各地,影響越來越大,與中國的社會歷史文化結下瞭深深的不解之緣。

  然而,當我們回望之時,發現以前人們對孔子的責難,乃是緣於一種歷史性的誤會。我們理性地辨析,就會發現被後人尊崇的同時,孔子的形象也被歷朝歷代有意無意地進行瞭改造,孔子身上已經蒙上瞭一層塵埃。今天孔廟裡那位一身帝王打扮的“文宣王”,那個被後世描繪為滿口“綱常禮教”的封建“衛道士”,那個被謾罵為“拉歷史倒車”的“復辟狂”,顯然都不是真實的孔子……

  孔子可能“生無須眉”

  孔子可能是一位超過1.90米的大高個,比較瘦,沒有胡須,上身長下身短、微微駝背、胳膊稍長、天庭飽滿。

  據說,有一位收藏傢,收藏瞭兩千多枚孔子頭像,可以說包括瞭各個時代孔子的各種形象,可是,其中哪一個是真正的孔子呢?

  我清楚地記得,幾年前的某一年“聖誕節”前夕,山東的《齊魯晚報》報道瞭一則消息:一位傢長為自己三歲的孩子買瞭一本古詩詞,詩詞的第一頁就是孔子的圖像。沒想到,孩子打開書本後大呼,說“這本書上也有聖誕老人”。當父親為孩子糾正時,孩子卻一臉嚴肅,認為自己沒有認錯,因為圖像上“有長長的胡子”,“和街上的聖誕老人差不多”。且不說“洋味十足”的孩子們的生活,“長長的胡子”卻是人們心中孔子的重要特征,即使前幾年推出的孔子“標準像”好像也是如此。

  然而,事實很可能正好相反,他不僅胡子不長,恐怕根本就沒有胡須,甚至眉毛也可能很淡。

  二十年前,我的老師李啟謙先生和王均林先生合作在《齊魯學刊》發表過一篇文章,題目是《孔子體態、相貌考》。該文章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是孔子是一位超過1.90米的大高個,二是孔子可能沒有胡須。

  說孔子是大高個沒有任何問題,史書中的說法是眾口一詞的。《荀子》將孔子與他的弟子仲弓進行比較,說“仲尼長,子弓短”。那麼,孔子到底有多高?史書一致說他“長九尺有六寸”,應當可信。這些典籍所記尺度為周制,周制一尺合今19.91厘米,照此計算,九尺六寸約等於今191厘米。即使在今天,他也可稱得上“山東大漢”瞭。

  除瞭身高突出,孔子還上身長下身短、微微駝背、胳膊稍長、天庭飽滿。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孔子可能胖瘦不同,但總體上可能略瘦。他終生坎坷而操勞,《韓詩外傳》說他“自東自西,自南自北,匍匐救之”,以挽救“百姓靡安,莫之紀綱,禮義廢壞,人倫不理”的危局。周遊列國時,有人說他“累累若喪傢之狗”。“累累”就是勞累、操勞的樣子。《禮記·玉藻》有“喪容累累”一語,鄭玄註說:“累累,羸憊貌。”孔穎達疏說:“喪容瘦瘠,累累然”。孔子人生的絕大多數時期,其身材可能都相對較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