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筷子文化有哪些 古人結婚曾陪嫁筷子

2016-08-17 23:22:52

  筷子在古人的婚姻生活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包括北京在內,過去女孩子出嫁時,在給女兒的嫁妝中,總少不瞭筷子。這種風俗,一般認為出現於宋代,當時男女雙方傢長議定孩子的婚事後,女方父母一般都送盛水的壇子一對,內放活金魚四尾,並附上筷子兩雙。其寓意是:金魚,諧音“金餘”,祝願一對新人錢多多;水的意思是,嫁出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筷子則有兩種含義,一是祈子,取民間吉利語“筷子快子,快快生子”。在廣東潮汕地區,至今仍有新郎新娘入洞房時要喝桂圓湯的風俗,但吃桂圓不用湯匙,要用紅筷子,意思是“快生貴子”。

  另外,結婚陪嫁筷子還有希望小夫妻以後成雙成對,永不分離之意。在陜北農村,男方迎親時必帶一隻內裝米的寶瓶,到瞭女方傢後,由新娘的父親把寶瓶裡的米炒熟,用香和艾草把口封住,此舉表示“相愛”。再取出一雙紅筷子,用紅頭繩拴在瓶口上,遞給女兒,並對女兒女婿說:“你們要像筷子一樣成雙作對,永不分開,‘快快’活活過日子。”

  銀筷子為何備受

  古人青睞?

  《本草綱目》記載

  “用銀器飲食,遇毒則變黑”

  筷子主要是用竹子和木材做的,但也不乏各種高檔、珍貴材料做筷子。如“象牙筷子”,在上古商代時即已使用。《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有“紂為象箸,而箕子唏”一說。

  從考古出土來看,除瞭竹木筷外,還有獸骨筷、玉石筷、金屬筷,其中以金屬筷子為多,如金筷、銀筷、銅筷、鐵筷、鉛筷等。犀角筷、銀筷被古人賦予驗測食品安全的功能。較早出現筷子驗毒說法見於《飛燕外傳》,此書記述漢成帝劉驁與皇後趙飛燕淫亂之事,舊本題漢伶元撰,其中有“文犀辟毒箸二雙”的文字。

  所謂“文犀辟毒箸”,即是用犀牛角做成的筷子。明李時珍《本草綱目》中“犀”條有這樣的記載,“犀角,犀之精靈所聚,足陽明藥也”,所以“犀角能解一切諸毒”。

  犀角是一味中藥,但用之做成的筷子能“辟毒”也許並不靠譜,銀筷子被常用倒是事實。古人認為“銀能驗毒”,宋代法醫名著《洗冤集錄》中,便有用“銀針驗屍”的做法。明清時期人們尤其相信銀筷子驗毒靈驗一說,《本草綱目》“生銀”條稱,“今人用銀器飲食,遇毒則變黑;中毒死者,亦以銀物試探之。”

  銀驗毒在明清時期的生活中確實存在,《紅樓夢》第四十回裡,鳳姐吃飯時便對鄉下來的劉姥姥說,“菜裡若有毒,這銀子下去瞭就試得出來……”

  可能正是因為這一點,銀筷子更為古人青睞。不過,在清朝禦膳房,給皇帝供食時所用的驗毒工具不再是銀筷子,而改用“銀板”,或直接用銀盤盛裝。

  筷子的迷信說法

  有何依據?

  《太平禦覽》引《相書》曰

  “五指用箸,大富貴也”

  筷子在古人眼裡並非僅僅是餐具,古人還認為筷子有神性,常通過筷子來觀察和分析人生和未來。《太平禦覽》引《相書》上的說法,稱“人,三指用箸者,自如;四指用箸,貴;五指用箸,大富貴也。”顯然,這種說法是無稽之談,因為一般人使用筷子大都是五指聯動的。

  實際上,筷子在古代常被當成占卜工具,叫“箸卜”。唐末五代時的南唐每到正月十五元宵節,便流行箸卜,宋初徐鉉《稽神錄》中即記錄瞭這一說法:“會正月望夜,時俗取飯箕衣之,衣服插箸為觜,使畫盤粉以卜。”

  箸卜過去在嶺南等地很流行。唐人鄭熊《番禺雜記》中稱,“嶺表占卜甚多,鼠卜、箸卜、牛卜、骨卜、田螺卜、雞卵卜、蔑竹卜,俗鬼故也。”在古代廣東人眼裡,不隻筷子,其他什麼物什都能成占卜工具。

  過去在浙江寧波、江蘇高郵等許多地方,婦女有“請簸箕姑娘”的風俗,也是一種“箸卜”,其方法是這樣:用簸箕兜縐紗,插一隻筷子,兩個小姑娘抬著,可以卜問命運,以筷點桌,得雙數就是吉兆。

  在筷子的占卜系統中,“請筷子神”最為簡單,所以在民間極為流行:用三四隻筷子,蘸濕,使並立於水碗中或灶上。立箸過程中,口中不停地念叨不同神靈的名字,筷子立定時所念叨的神,就是“值班神”,要禮敬之,祈求其庇護。實際上,這種箸占無異於筷子遊戲,不必當真。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