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筷子文化有哪些 古人結婚曾陪嫁筷子

2016-08-17 23:22:52

中國人使用筷子已經有幾千年歷史瞭。經過幾千年的的文化演變,筷子也有很多文化。比如筷子的說法、用法和忌諱等等。下面中國小編將為的大傢說說古代筷子文化有哪些。

 筷子的最早記載

  始於何時?

  《說文解字》中稱

  “箸,飯攲也”

  這東西在古人眼裡並不一般,《說文解字》中稱,“箸,飯攲也。”攲在古人眼裡是一種奇巧之物,不僅西方人覺得中國的筷子不可思議,就是古代中國人自己也覺得筷子的發明很絕。

  現在流行的“筷子”叫法,在明代以後的文獻中才較多出現,開始叫“快兒”、“快子”。被引用較多的說法,是陸容《菽園雜記》中有關時俗的記載。那時水上行舟之傢講究避諱,以吳中(今蘇州)一帶為甚,如忌諱“翻”、“住”等字眼,於是稱“幡佈”為“抹佈”,“箸”為“快兒”。

  明人李豫亨在《推篷寐語》中則是另一種說法,他認為船傢將“箸”稱為“快子”,並不是“箸”與“住”諧音,而是“箸”與“滯”諧音。“世有諱惡字而呼為美字者,如立箸諱滯,呼為快子。”船傢取意行舟快如飛,久而久之便喊開瞭,“快子”按文字學規律,漸漸變成瞭“筷子”。

  古人使用筷子

  有哪些規矩?

  《翦勝野聞》記載

  唐肅侍膳 “拱箸”遭朱元璋嚴懲

  在古代,吃什麼食物時該用何種筷子都有說法。《禮記·曲禮上》是這樣說的,“飯黍毋以箸”,意思是吃米飯時不能用筷子,而用匙羹吃。在羹裡有菜的時候,才動用筷子——撈夾,即所謂“羹之有菜者用。其無菜者不用”。如何用筷子,可謂規矩多多。

  現在不時能看到的兩人用四隻筷子同時夾菜,這在古代是不允許的。古人認為這種動作叫“截筷”,與收納骨灰時的動作相似,不吉利。古人吃飯時還忌讓人停下筷子,“停筷”是針對死人的。人死後會在棺前放最後一碗“飯”,並將一雙筷子直插飯上叫“供筷”,這樣才停下筷子。因為這種忌諱,吃飯時是不能將筷子插在飯上的。

  在正式場合,連筷子的擺放都要註意。如筷子橫放在碗或碟子上,表示“酒醉飯飽,不再進食,諸位慢用”。而在湘西一些地方,如果表示不再就食,則將筷子十字交叉,放在碗上,表示“實在吃不下去瞭”。還有的地方,如果將筷子放在碗的左邊,即表示已經吃飽。

  這種民間用筷禮節,一般在熟人、平輩中間使用,不同身份、輩分之間要慎用,如晚輩不能在長輩“橫筷”之前放下筷子。明初,一位名叫唐肅的大才子,萬分榮幸地被明太祖朱元璋叫來“侍膳”,但因“拱箸”,即擺放橫筷而遭朱元璋嚴厲懲處。明人徐禎卿筆記《翦勝野聞》中記述瞭此掌故:“(唐肅)食訖,拱箸致恭為禮。帝問曰:此何禮也?肅對曰:臣少習俗禮。帝怒曰:俗禮可施之天子乎?”結果,本因“失朝坐免官”的唐肅被定罪“大不敬”,罰到朱元璋老傢濠州守城去,即所謂“罪坐不敬,謫戍濠州”一說。

  歸納起來,民間關於筷子的禁忌有十多項:忌“三長兩短”,兩隻筷子要長短一樣;忌“仙人指路”,使用筷子時食指單獨伸出不好,老北京稱之為“罵大街”;忌“品箸留聲”,不要將筷子在嘴裡來回嘬;忌“擊盞敲盅”,乞丐討飯才會這樣;忌“迷箸刨墳”,用筷子在盤裡翻來翻去;忌“淚箸遺球”,夾菜時把汁滴在桌上或其他菜裡;忌“乾坤顛倒”,兩隻筷子大小頭顛倒;忌“定海神針”,將一隻筷子插在盤裡菜中間;忌“當眾上香”,把筷子插在飯裡送給同桌……

  結婚陪嫁筷子

  有何說法?

  民間流行吉語

  “筷子快子,快快生子”

  在不同場合用不同顏色的筷子,如喜事用紅筷子,而喪事忌諱,要用白筷子,表示對死者的尊敬。一雙筷子要同一色,如果用雜色筷,預示傢庭不和。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