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7 23:25:29
當時東、西長安街在名稱上各分兩段。長安左門至東三座門稱東三座門大街,東三座門至東單路口稱東長安街。從長安右門至西三座門稱西三座門大街,西三座門至西單路口稱西長安街。民國初年辟新華門為大總統府之正門,又特稱新華門前從石碑胡同北口至府右街南口的一段為府前街。民國初年為紀念孫中山,東、西長安街還曾稱為中山路。
日偽統治北京以後, 1939年在東長安街延長線的東城墻上扒開一個豁口,取名啟明門。在西長安街延長線上扒開瞭一個豁口,取名長安門。這兩處隻是兩個城墻豁口,安裝瞭鐵柵欄,並未建城門,更未建傳統的城門樓。這兩處豁口建成後,形式上仿佛東、西長安街可以直通東、西城墻。實際上從東單到啟明門之間道路並未開通,仍然是多條小胡同,計有東觀音寺胡同、西觀音寺胡同、筆管胡同、鯉魚胡同等。西單到長安門之間道路也未開通,計有舊刑部街、臥佛寺街、報子街、邱祖胡同。
要從東單或西單出城,必須從小胡同中艱難穿行。抗日戰爭勝利後,兩門分別改稱建國門與復興門。但仍未建城門,胡同也未拆除,交通狀況沒有改變。
隨著時間的推移,北京城原有的城門大都拆除瞭。這使許多年輕人以為建國門與復興門也是老城門,城門樓子也是後來拆除的。所以應特別強調,建國門與復興門是日偽時期扒開的城墻豁口,不是我們常說的北京城“內九外七皇城四”中的老城門。在明清北京老城中,內城西側隻有西直門與阜成門兩座城門,東側也隻有東直門與朝陽門兩座城門。
許多年輕人以為建國門與復興門也是老城門,城門樓子是後來拆除的。其實,建國門與復興門是日偽時期扒開的城墻豁口,不是我們常說的北京城“內九外七皇城四”中的老城門。
三、舊城改造重塑正陽門地區
1914年6月,正式成立京都市政公所,朱啟鈐兼任市政督辦。針對前門地區交通擁堵愈加嚴重,開始瞭對正陽門建築群的改造。
正陽門是內外城交通的重要樞紐,當時狹窄的城門洞和封閉的甕城成為瓶頸,造成交通擁堵。隨著前門外商業的日益繁榮,甕城東西的荷包巷成為臨時集市,商民支棚架屋,嚴重阻礙交通。1900年後京奉鐵路與京漢鐵路相繼延伸至正陽門,在正陽門甕城外東西各建成車站。前門外交通量更是數倍增長,交通擁堵如雪上加霜。
但當時許多人認為正陽門不能改,改瞭會斬斷北京龍脈,破瞭風水。但最終北洋政府批準瞭改建計劃。
正陽門地區改造工程主要包括:拆除甕城及閘樓,將原來封閉的甕城變為開闊的場地,在箭樓兩旁修建瞭馬路;在原月墻與城墻交界處,東西各辟兩門,新築兩條各寬20米的馬路並開辟瞭人行道,修建排水暗溝;遷走擁擠雜亂的荷包巷內的商戶;拆除瞭正陽門與中華門(清代稱大清門)之間的棋盤街,鋪設瞭石板地面;拆除瞭中華門內已坍塌的千步廊;對道路之外的公共空間進行瞭改造和裝飾,修建瞭石欄、路燈、綠地、噴泉等。
正陽門的改建於當年底即全部完工。
除以上道路交通工程外,還有一項大工程是對正陽門箭樓進行瞭改建。如果對比一下德勝門箭樓與正陽門箭樓,會發現它們有許多不同,前者是純正中國風格,而後者多瞭一些西洋元素,這就是那次改建的結果。當時聘請瞭德國建築師羅斯凱格爾主持改建。他一是將登樓的梯道改為“之”字形,並在臺階間加瞭數層平臺;二是在箭樓平臺上加瞭漢白玉欄桿和突出的挑臺;三是在下兩層護窗上加瞭白色弧形華蓋;四是在樓基的兩側面增加瞭巨大的水泥浮雕。這些改變看似都是裝飾性的細節,但卻使箭樓的整體風格發生瞭很大的改變,在中國古典風韻中,融入瞭西洋意趣。改建後的正陽門箭樓一個世紀以來與天壇祈年殿、北海白塔等一起,成為北京市的名片。
四、修建南北新華街開通和平門
在中南海下遊,原有條向南去的古水道。元代修建大都時,這條水道被大都南城垣截斷。明代初年向南拓展內城南墻,新的南城墻把這條河道一分為二,北段留在現北新華街一線,舊時被稱作東溝沿兒,或河槽沿兒。南段置於外城南新華街一線,經虎坊橋一直流到先農壇一片葦塘中。在明清兩代,這條水道一直是條重要的城市排水幹道。
1913年在朱啟鈐的主持下將這條排水溝改為暗溝,其上建起瞭一條北起西長安街,南抵內城南城墻的街道。因在新改建的新華門外而稱北新華街。北新華街建成後,原來連在一起的絨線胡同、簾子胡同、安福胡同等都被分成東、西兩段分別命名。朱啟鈐原計劃將此處城墻打通,使北新華街與城外新建的南新華街連成一線,形成一條溝通內外城的南北幹道。計劃報到袁世凱處,袁世凱最初同意,但前門外一帶富商恐新門一開,人們不再繞行前門,影響生意,便賄賂當局並散佈輿論說北京是帝王之都,隨意開鑿城門會泄露“王氣”。袁世凱本就迷信,此時又正在籌劃稱帝,便將此事否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