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北京城經歷過哪四次大改造

2016-08-17 23:25:29

  明清皇城四周均築有高大的紅墻黃瓦的皇城墻,四面僅有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四座對外的城門。皇城內不許兵民通行,一直沒有寬闊的通衢大街。東西僅一條通道,即紫禁城後門神武門與景山前門之間的通道。但兩門之間還有北上東門、北上門、北上西門三座門相隔。往東,行不遠即無路可通。往西,在大高玄殿前有三座高大的牌坊。北海與中海之間的金鏊玉棟橋很窄,過橋後地安門內大街也不寬,且路兩旁大樹夾持,可見這條通道並不適宜通行。南北通道有兩條,紫禁城東邊的南、北池子與西邊的南、北長街。它們與紫禁城僅咫尺之隔,隻是幽靜的小街。這兩條小街到達南皇城墻即被堵住,不能再通行。封閉的皇城,嚴重阻礙瞭北京城市的交通。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頒佈瞭《城鎮自治章程》,由內務府責成京師警察廳管理市政工程事宜,開始籌劃對北京道路的改造。但真正實施,已到辛亥革命之後。

  一、打通皇城到長安街通道

  1912年,在南池子和南長街南端的皇城墻上各開瞭一大兩小三個券門,打通瞭兩條皇城通向東西長安街的通道。這兩座券門樣式十分簡單,但又極具傳統意味。券門與原皇城墻結合得天衣無縫,仿佛古已有之,至今仍矗立在東西長安街上,成為當初成功打通皇城道路的標記。

  灰廠街即現在的府右街,在中南海西側。南端也被皇城墻所阻,不通行。在打通南池子與南長街南口時,同時打通灰廠街,在西長安街上又開辟瞭一個通道。

  另兩個開口,一個在皇城東北角翠花胡同。翠花胡同是王府井大街北段西側的第一條胡同,西至東皇城墻。在這裡打開通道後,從皇城可直達王府井大街。離當時在馬神廟(現景山後街)的京師大學堂很近。另一開口在北皇城墻現地安門西大街廠橋附近。開通後出皇城即可通向德勝門內大街,直達德勝門。

  當時,在中南海南墻上也沒有門,墻內是寶月樓。袁世凱竊取大總統職位後,將中南海作為總統府。按中國傳統,府邸的正門要開在南面,於是將寶月樓下層當中三間打通,改建為大門。又將擋在門前的皇城墻扒開一段缺口,加砌瞭兩道八字墻,使缺口與大門銜接。在門內加建瞭一座紅墻黃瓦的大影壁,以遮擋外人視線。改建後的寶月樓被命名為新華門,為中南海開通瞭一座通向西長安街的大門。應該說新華門的改造是很成功的,可以用推陳出新、天衣無縫來形容,毫無勉強湊合的痕跡。

  這一系列工程都是由當時的內務部總長兼京都市政公所督辦朱啟鈐主持的。

  皇城墻上幾個街口開通,不僅方便瞭皇城內外的來往,而且使整個北京城的交通較前大為暢通。

  至民國16年(1927年)皇城墻隻留下瞭南城墻,其他三面均被拆除,隻留下瞭東皇城根、西皇城根等地名。

  皇城墻扒開一段缺口,加砌瞭兩道八字墻,使缺口與大門銜接。在門內加建瞭一座紅墻黃瓦的大影壁,以遮擋外人視線。此門被命名為新華門,這個改造堪稱天衣無縫。

  二、打通東西長安街

  在明朝建紫禁城及皇城時,同時建瞭承天門(清改建為天安門)前封閉的宮廷廣場。廣場呈T字形,沿廣場東、西、南三面築有黃瓦紅墻的皇城墻。皇城墻東、西、南三面分別有門,依次為長安左門、長安右門、大明門(清代改名為大清門)。長安左門與長安右門間為一條橫街,承天門與大明門之間為一條豎街,共同構成皇城前的T字形廣場。

  乾隆時在這兩座門的東、西各加建瞭兩座門稱東三座門和西三座門。

  明清時整個宮前廣場是禁區,是禁止老百姓進入和通行的。長安左門與長安右門南北都有皇城墻,是封閉的,宮前這條橫街是禦路。當時從長安左門到東單、長安右門到西單各有一條路,因在長安左門以東和長安右門以西,稱東長安街與西長安街。這可以說是東西長安街的雛形,但整條街是不能貫通的。

  民國初年,在打通南皇城墻南池子和南長街街口的前後,拆除瞭長安左門、長安右門兩側的皇城墻,可以通行。這就打通瞭天安門前的東西通道,使東西長安街貫通一氣,真正成為北京市中心的東西通衢大道。如果說,從永定門至鐘鼓樓是北京的中軸線,縱坐標的話,東西長安街與之垂直相交,成為北京市的橫坐標。兩者共同構成瞭北京城市結構的骨架。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