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2:56:38
石桅桿是用花崗巖石條鑿成方形、圓狀石柱,柱上雕刻各種圖案,分若幹層豎起,貌似船上的桅檣,故名石桅桿,又因像一支筆亦稱石筆,是我國古代科舉制度的產物。巴中境內完整保存下來的石桅桿十分少見,薑傢桅桿是其中的代表。
巴中有崇文重教傳統。封建時期,巴中的傢族中倘若有人考取進士,除在祠堂大門或廳堂上高懸“進士及第”的匾額外,還要在祠堂或周圍屋門前豎立石桅桿,以示榮耀並激勵後人讀書進仕成才立業。巴廣高速公路東興隧道出口有一農傢房屋邊矗立著一根保存完好的 “雙鬥”桅桿,這就是薑傢桅桿。該石桅桿從基座底部計算石桅桿高約8米,石桅桿從下到上三分之二處,有一鬥形石雕,頂端還有一個小鬥形石雕,肅穆莊重。桅桿頂端尖狀,石桅桿和石鬥的雕刻都較為細致,打磨光滑。
據考證,桅桿多在傢族宗廟,屋前或陵墓前豎立,一般高約5至6米,最高可達10餘米,底座分四角、六角和八角等樣式,秀才底座鑿成四角,舉人為六角,進士和四品官位以上的為八角形狀。薑傢桅桿基座為八角樣式,八角為上等,表明薑氏傢族出瞭位進士或四品官位以上的人物。用現在的網絡語言說,就是薑氏傢族出瞭個“學霸”。
巴中市現存的桅桿數量不多見,南江關壩、平昌白衣、巴州青山等地目前還有石桅桿留存,薑傢桅桿是目前整體桅桿基座顯露最完整的一個,對研究巴中古時的科舉文化、傢族文化具有重要價值。